为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总署党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深入推进综合治税,针对海关业务量快速增长与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突出矛盾,适应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在全面总结上海海关通关无纸化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海关开展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工作。分类通关不是一种新的作业流程,而是将综合监管和风险式管理理念贯穿于以上基本通关流程中,是对现有通关流程的优化。
一、分类通关的概念
分类通关是指海关通过科学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企业守法管理为核心,综合企业类别、商品归类、价格、许可证件、贸易国别、航线、物流信息等各类风险要素,按照风险高低对进出口货物实施分类,在通关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程序,实施差别化作业的通关管理模式。
与传统的通关制度相比,分类通关作业基本模式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原无纸通关和有纸通关两种通关作业模式全过程。分类通关是在系统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将所有接受申报的报关单按风险高低进行分类,并在完成电子审单、专业审单后在现场作业环节根据风险分析及审单结果将报关单分为“低风险快速放行”、“低风险单证审核”、“高风险重点审核”三类,其中“低风险快速放行”的报关单根据单证管理方式又分为“现场交单”、“无纸通关、事后交单”和“无纸通关、单证暂存”。根据《海关总署关于开展报关单证企业暂存试点的公告》(公告〔2010〕59号),“无纸通关、单证暂存”的模式目前在全国海关试行。
二、分类通关的基本模式和总体目标
(一)分类通关的作业模式
以企业守法管理为核心,综合企业类别、商品归类、价格、许可证件、贸易国别、航线、物流信息等各类风险要素,H2000系统对报关单电子数据进行实时风险分析,实施红绿通道判别:对绿通道的报关单直接转现场处置,按风险高低分别实施“低风险快速放行”、“低风险单证审核”和“高风险重点审核”;对红通道的高风险报关单实施专业审单,根据专业审单结果、风险布控子系统和选查子系统的风险分析结果,由接单现场实施上述三种作业方式。
“低风险快速放行”是指对风险分析或经专业审单确定为低风险的货物,不涉及许可证件和税费的,计算机系统完成电子审核后,自动放行。纸质报关单证有“事后交单”和“现场交单”两种模式,对“事后交单”中,符合条件的可以由企业自行保存纸质单证(简称“单证暂存”)。
“低风险单证审核”是指对风险分析或经专业审单确定为低风险但涉及许可证件管理或征收税费要求的货物,申报人现场递交纸质单证(现场接单审核/税费计征环节)。现场接单审核岗位关员根据风险提示审核纸质报关单即随附单证,完成许可证件核注、税费征收及放行。
“高风险重点审核”是指对风险分析或经专业审单确定为高风险的货物,由现场接单审核/选择查验岗位关员根据风险提示或专业审单结果对报关单及随附单证进行重点审核,选择高风险货物布控查验。
(二)分类通关的配套措施
作为计算机风险分析的补充,在H2000系统进行实时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报关单证实施现场抽核与批量复审。
现场抽核是指接单现场设置专门抽核岗位,对低风险快速放行报关单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工抽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风险参数的及时验证和补充完善。
批量复审是指专业审单岗位(审单中心)对报关单实施复审作业,对发现的问题,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风险管理、稽查等相关部门,为不断提高风险参数的针对性以及有效防控风险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加强对运输工具、监管场所、舱单等的实际监管,有效化解通关过程中的风险。
(三)分类通关的关键环节
(1)加强事前的风险研判。注重对风险动态的整体评估,不断提高风险分析的质量和水平,科学设置风险参数。
(2)加强事中的实际监管。加强以风险分析(包括随机抽查)为基础的实际查验,强化以单货相符为目标的实际监管。
(3)加强事后的后续管理。充分运用企业稽查、市场调查、贸易调查、风险信息收集、情报经营、数据交换、国际合作等手段,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后续管理,综合防控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
(四)分类通关改革的总体目标
分类通关以企业守法管理为核心,以风险分析为手段,以前期和后续管理为保障,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报关单(货物)实施分类通关,优化监管质量,提高通关效率,防范两大风险,促进税款应收尽收,努力实现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
分类通关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和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以企业守法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应用为依托,在通关环节上由纸质单证审核为基本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管理为基本方式,对低风险报关单(货物)实行快速放行,合理调配管理资源,突出海关监管重点,缓解一线监管人员相对不足,与时俱进改革通关模式,向国际通行做法积极靠拢,进一步在严密监管前提下提高通关效率,实现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三、分类通关的结果确定和适用范围
(一)分类通关的结果确定
分类通关的结果是由“H2000风险布控子系统”和“风险分析作业系统选择查验子系统”分析系统来确定的。分类结果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实施运抵报关的现场
“低风险快速放行”:这是指风险判别为“低风险”且不涉证涉税、未被布控的报关单。
“低风险单证审核”:这是指风险判别为“低风险”但涉证或涉税的报关单。
“高风险重点审核”:这是指风险判别为“高风险”或已被布控的报关单。(www.daowen.com)
2.对实施提前报关的现场
“低风险快速放行”:这是指风险判别为“低风险”且不涉证涉税的报关单。
“低风险单证审核”:这是指风险判别为“低风险”但涉证或涉税的报关单。
“高风险重点审核”:这是指风险判别为“高风险”的报关单。
(二)分类通关的适用范围
1.运用分类通关的报关单适用范围
分类通关改革的报关单适用范围为所有通过H2000系统报关的进出口货物。“事后交单”方式原则上只适用于A类及以上企业(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企业)。对于信用良好的A类及以上代理报关企业,可允许其为经海关批准的适用“事后交单”方式的企业代理报关。
无实际进出境报关单同样适用分类通关。分拣操作只判现场,不对运输方式和监管方式进行判断。
分离运输行李与普通货物一样适用分类通关,按规定向海关申报,核对运抵报告。
旅客自带货物依各现场海关实际监管条件适用分类通关。现场海关实际监管条件能够满足分类通关传输运抵报告要求的,按照分类通关程序办理;尚未达到监管条件的,按验核纸面运抵信息模式进行监管。
特殊区域备案清单适用分类通关。根据《深化分类通关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署监发〔2010〕210号)的要求,特殊监管区域一线进出境备案清单适用分类通关,并由监管司会同加贸司负责实施分类通关的具体模式、试点范围和计划进度等工作。
2.不可进行分拣操作的报关单
(1)对“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系统提示“该区域通关报关单不允许使用分类模式”。
(2)对已放行的报关单,系统提示“该报关单已经放行”。
(3)对尚未审结的报关单,系统提示“该报关单尚未审结”。
(4)对当前日期晚于审结日期超过规定期限(10天)交单的报关单,系统提示“接单超期”。
(5)对风险识别尚未完成的报关单,系统提示“报关单风险识别中,请稍候再分类”。
(6)对未向海关申报的报关单,系统提示“报关单数据不存在”。
四、分类通关改革的意义和原则
(一)分类通关改革的意义
(1)分类通关改革是全国海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是审视和检验海关工作的重要成果;是转变思想观念,解决海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成果;是从整体上提高海关监督管理效能进行战略性、全局性思考和探索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2)分类通关改革是增强海关把关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了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的统一,切实提高了海关执法能力和水平。
(3)分类通关改革是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新时期海关监管模式和监管方式变革的突破口,是多年来海关通关作业改革的延续、深化和发展。
(二)分类通关改革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既要对高风险货物的单证进行重点审核,增强实际监管的有效性;又要对低风险货物实行简易通关,快速验放,提高通关效率,真正做到既“管得住”,又“通得快”。
(2)必须把风险管理贯穿通关作业的全过程。通关监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把风险管理作为工作的必经程序,对报关单电子数据进行实时风险分析,在专业审单、接单审核和物流监控岗位,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报关单(货物)进行分类处置。
(3)必须实现海关与企业的双赢。分类通关改革一方面有利于海关合理调配资源,加强实际监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促进企业守法自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