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国科技合作的优势条件

跨国科技合作的优势条件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全球化促进着各个国家以区域科技合作的形式形成了若干个区域性科技集团,以国家的能力激化了对国际科技资源的激烈争夺。由此可见,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跨国区域的科技合作得益于科技全球化的宏观形势,这一形势为区域科技合作指明了基本发展方向。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技术持续革新,东盟成员国明确认识到当地科技合作水平和创新水平的落后性。

跨国科技合作的优势条件

具体而言,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跨国区域科技合作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4]

(一)科技全球化为跨国区域科技合作提供了良好环境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相关研究认为,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有通过各类产品形式表现出来的物流和通过资金形式表现出来的资金流,而且有通过各式各样科技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流。当知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时,其所展现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包含R&D国际化、企业技术联合、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科技合作等。[5]

日本通产省在1991年首次提出了“科技全球化”的概念[6]。2000年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对科技全球化进行了如下定义:“在全球化的新趋势下,各国(地区)科技共同协调与融合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科技问题的全球化、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科技体制的全球化以及科技影响的全球化”。[7]

科技合作过程中,在全球范围内配置R&D资源[8]、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科技活动管理[9]、在全球范围内共享R&D成果[10]三个方面相互推进,一道形成了科技全球化的重要环节。

科技全球化促进着各个国家以区域科技合作的形式形成了若干个区域性科技集团,以国家的能力激化了对国际科技资源的激烈争夺。这种类型的区域合作通常由政府提出,而由企业作为各个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主体。从全球视角来看,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和科技合作一般体现为二者的相互促进,后者通常是前者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建立和发展,而后又反向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这是由于科技进步会受到全球化趋势的驱动,同时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全球目前正在呈现出三个以区域科技合作为基础的、具有独立性的科技圈,分别是以东欧为主的欧洲科技圈、以美国为首的北美科技圈和以日本为首的东亚科技圈。全球科技流动在上述区域中得到了高度集中。(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跨国区域的科技合作得益于科技全球化的宏观形势,这一形势为区域科技合作指明了基本发展方向。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跨国区域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深入,全球经济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显著,这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趋于稳定。20世纪70年代,三极化的概念基本上指的是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的三极化。然而,21世纪以来,三极化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国家层面,而是扩展到跨国区域层面,呈现出欧盟、东亚和北美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东亚经济近年来高速发展,新的三极化特征也更加显著。在跨国区域的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经济联盟、共同市场和经济一体化是常见的合作模式,而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自由化是合作中最重要的两个手段。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欧盟(European Union)是目前三个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技术持续革新,东盟成员国明确认识到当地科技合作水平和创新水平的落后性。各个国家不管是在高校技术产业领域,还是在传统产业领域,受限于技术壁垒专利纠纷、反倾销诉讼等一系列难题。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在参与世界竞争中主要依靠人才资源和知识产权,将来企业所需要应对的知识产权纠纷也会越来越频繁。为了促进科技的共同进步,东盟科技委员会于2000年制定了《东盟2001—2020年科技行动计划实施纲要》,并说明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我国于2003年开始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这展现了一个占地1300万平方公里,包含11个国家、19亿人口、6万亿美元生产总值的庞大经济体,也体现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达到了历史上新的紧密程度。这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高端的层次上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人才和市场,给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增长、经济合作、技术合作起到了全新的推动作用,也将为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跨国区域的科技合作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