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增长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尤其是2000年1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地区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由表2-1可以看出,2000-2011年间,西南各省区除了云南以外,其余省区的GDP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全国GDP的年均增长率水平。特别是重庆市的GDP年均增长率比全国GDP的年均增长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底,该地区GDP达57959.7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2.26%。但是,2011年西南地区的人均GDP为24133元,而2011年全国人均GDP水平为35181元,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在人均GDP方面与全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2-1 2000-2011年西南地区各省区GDP增长状况 (单位:亿元)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计算整理所得。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中国实现城镇化的世纪。世界银行在评价城镇化水平时认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30%为早期阶段——低水平城镇化;达到30%——70%为中期阶段——中等水平城镇化阶段(或快速城镇化阶段);高于70%为成熟期阶段——高度城镇化[5]。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18%上升为2011年的38.85%,由2000年处于低水平城镇化阶段发展到2011年的中等水平城镇化阶段(或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
(二)资源经济发展良好,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较快
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已形成以烟业、有色金属、冶金、电子、重化工等为支柱产业和以旅游、花卉、中药、绿色食品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农业的发展方向则以提高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为导向,通过横向扩张增加品种,同时在纵向上延伸产业链。下面分别介绍各省的具体情况:
云南省目前是西部省区乃至全国沿边开放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其与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交往在地理位置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沟通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市场最便捷的通道。云南省的支柱产业群主要包括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矿产、电力五大产业。云南省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就是要改变云南省支柱产业单一(烟草产业)的状况,形成一个支柱产业群。具体发展目标如下:(1)继续巩固提高烟草产业;(2)加快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3)大力提升旅游产业;(4)全面提高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5)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
广西省目前重点培养的产业集聚有车、铝业、钢铁、石油化工、锰业、糖业、林浆纸、医药、茧丝绸、工程机械等十大产业群。在交通方面,广西省目前通过湘桂铁路与越南铁路相连,火车可直接到达河内,这也极大地便利了广西沿边的开放,也为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及东南亚国家的直接贸易、双边、多边或转口贸易提供了便利。
重庆市处于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地理上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市一方面具有较发达的城市经济,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的农村经济。重庆市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等。另外,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重庆市力求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并试图将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市、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为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旅游中心奠定基础。
四川省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地理面积大,整体经济实力在西部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四川已将电子信息业、水电业、机械冶金业、医药化工业、饮料食品业、旅游业等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来重点发展。同时,四川省目前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四川水资源丰富,水电为主的电力开发已成为支柱产业,这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了整体产业竞争力,培育了地方的比较优势产业。
贵州省属于内陆山区省份,地处云贵高原,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省会贵阳市具有近江、近边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有很大的区位优势。贵州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以烟酒业为主,贵州目前正加强传统烟草企业的技术改造,培育名优品牌,提高产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实现由烤烟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在白酒行业,以茅台酒为龙头,发挥国酒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高酒类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培育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未来的支柱产业。值得指出的是,受我国“西电东送”任务的积极影响,目前电力工业已经成为贵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效果明显,形成区域市场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强,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该地区顺应这一趋势加快与国内其他地区及周边国家开展经贸合作[6]。自1986年西南地区进行内部协作以来,共实施大中型经济协作项目1万多个,相互投资3000多亿元。目前,西南地区的区域市场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成果,特色商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一些代表性的市场有广西组建的食糖中心批发市场、全国菜篮子工程重点项目——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在未来区域市场体系建设中,要坚持专业和综合、集中和分散、对内与对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发和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单元的市场与流通网络系统,降低区域内部交易成本,逐步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减少产品和要素的流动障碍,并实现与全国以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的接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四)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虽然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区域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2005年西南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为1527亿元,人均值为633元,仅为全国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20元)的26%;财政支出为3654亿元,需要国家财政补贴。到2011年,西南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为6420亿元,人均值为2673元,仅为全国人均地方财政收入(7710元)的35%;财政支出为15728亿元,仍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特别是贵州省,2011年GDP为5702亿元,仅占全国(472115亿元)的1.2%;人均GDP为15626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36107元)的4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119元,仅为全国平均的27%。
(五)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www.daowen.com)
人才建设在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发展转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目前西南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的长期动力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近年来,西南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许多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2010年,西南地区的教育经费为2763亿元,仅占全国总数(19562亿元)的14.12%;人均教育经费为1155元,为全国均值水平(1459元)的79%。具体而言,2010年西南地区各省区的教育经费与人均教育经费状况如表2-2所示。
表2-2 2010年西南地区各省区的教育经费与人均教育经费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有关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由表2-2可以看出,虽然整体上西南地区人均教育经费与全国的人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但是就具体省区而言,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六)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慢,经济外向度较低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的经济外向度是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西南地区参与跨国区域合作的角度来看,提高其经济外向程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而言,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外向度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外贸依存度、外贸贡献率及人均利用外资。2011年,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西南地区各省区的外贸依存度、外贸贡献率及人均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如表2-3所示。
表2-3 2011年底西南地区各省区的经济外向度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计算整理所得。
从表2-3可以看出:
(1)外贸依存度。2011年西南地区各省区的外贸依存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重庆市的外贸依存度最高,为18.8%,但是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7.5%;贵州省的外贸依存度最低,为5.5%,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0%。
(2)外贸贡献率。2011年西南地区各省区的外贸贡献率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其中,西藏自治区的外贸贡献率最高,为66.1%;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外贸贡献率最低,为4.7%,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3.8%。
(3)人均利用外资。2011年西南地区除重庆市外,其他省区的人均利用外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重庆市的外贸依存度最高,为1548.5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的人均利用外资最低,为164.3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6.2%。
(七)区域创新能力较弱
受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极大地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除约1/5来自人均投入的增长外,其余则归功于要素效率的提高,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又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从创新能力的全国排名来看,2012年西南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除四川省和重庆市排名较为靠前外,其他省区排名较为靠后,区域整体创新水平仍然较低,如表2-4所示。
表2-4 2012年西南地区各省区区域创新能力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