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着陆”实现后的1997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的运行周期。但是这一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进而引发东亚国家股市、汇市风暴。在此险恶形势下,中国采取了一项看得更长远的政策,保持人民币不贬值。这项政策当然也为此付出必要代价,扩大出口更为困难,下半年出口开始下降,1998年出口增长0.5%(过去平均年增长20%以上),1999年1~5月为-5.3%,7月份有所回升,但全年出口下滑之势难以改变。
由于1993~1996年紧缩经济使需求增长放慢,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猛降,在中国出现了内需不足,逐步演变为通货紧缩。
1. 市场商品全面供大于求
商品的供大于求和销售困难在近年来不断发展,1996年以来,供大于求的范围急剧扩展,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1998年下半年61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排查发现,供求平衡的商品403种,占排查总数的66.1%,供过于求的商品206种,占排查总数的33.8%,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棕榈油一种。可见,我国商品市场已表现出了全面的供大于求。
2. 物价长期持续下滑(www.daowen.com)
消费物价1997年以来持续下降,迄至1999年6月已经21个月下滑,1998年全年负增长2.6%,1999年1~6月零售物价下降3.2%,生产资料价格已下降30多个月,1999年1~5月下降7.8%(比去年同期增大4%)。
3. 增长放慢
在需求不振、市场疲软形势下,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放慢,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大,一些企业停产、减产,但是中国经济在深化改革中,总体活力在增强,有着抵御、因应(适应)内需不足的内在潜力,它在1997、1998两年仍然以平均8%的高速增长——1997年8.8%,1998年7.8%。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像东南亚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东亚的日本那样的萧条,即两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而只是降低了高增长幅度,1997年为7.8%,较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因此,基于物价持续下走增长放慢和不稳,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表现出轻度通货紧缩,这是没有大幅度增长下滑、大规模破产、大规模失业、市场萧条、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种通货紧缩。中国1~2年内可能是7%左右的增长;企业亏损面不小,国有企业亏损面50%,但是破产很少;失业增大,但下岗多,再就业也多,登记失业率3.3%,实际7%~8%,还不是很高,中国一方面市场疲软,但是1999年1~6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仍达8%,扣除物价下降为9%,各种吃、穿、用等基本消费仍然兴旺,上海南京路、淮海路仍然熙熙攘攘,饭店里高朋满座,中国大陆未出现其他地方出现过的市井萧条的景象。整个社会安定团结,5月19日以后股市上扬,表现出居民信心增强。当然,中国目前有消费需求不足和储蓄猛增。1999年1~5月,储蓄增长5600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700亿,储蓄率达40%以上,为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消费不振,主要是消费需求增幅慢,但每年仍然有增加,因为职工收入还在增加,为准备预期消费,人们把新挣来的钱储蓄起来,少花,但并不是该花的不花,更不存在“勒起裤带”、降低生活水准的现象,因而,中国的1993年以来的经济紧缩与当前的通货紧缩,有着中国的特征:这是一次增长中的通货紧缩,或是通货紧缩中的增长,而不是国外的伴同萧条的通货紧缩,是轻度通货紧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