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农村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来,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左”的错误政策与做法,最主要是由于产品经济体制,使经济机制陷于病态运行,造成农村的建设进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来,农村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很少。数亿农业劳动力,长年累月地从事着效益低的粮食生产。这种情况使农业产值增长缓慢,1953~1980年28年间,每年增长3.5%,而农村还有1亿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十分迫切的课题。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仅1.5亩(美国14.5亩,苏联13.4亩,加拿大28.4亩,法国4.9亩),大量劳动力拥塞于小块土地上,劳动效益低。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迫切需要将大量过剩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也就是说,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有效地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以形成新的生产力。据估算,到20世纪末,农村劳动力总数将增至4.5亿人,需要转移2.3亿人,这是一个被延迟了的迫切需要完成的艰巨的任务。
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转移,在我国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大国,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而不能搞一刀切,各地一律。例如苏南是以上海等大城市的雄厚工业基础作为技术力量的支持,采取大力兴办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的形式来进行的。
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而外,一些地区多年以来国家投资少,城市国营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而农村缺乏可以作为依托的经济实力强的大城市的支持,缺乏资金、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那些处在落后状态的地区,乡镇企业步履维艰,因而,如何探索有效的适合本地区剩余劳动力利用的道路,是农村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课题。温州格局,就是那里的广大农民自发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的经济形式,这是一条需要资金少、简便易行、农民的家庭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农村发展工业生产的道路。实践表明,这一种经济发展的方式,借助市场+家庭工业,十分迅速地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由此促使农村经济飞跃性的发展,进一步开拓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www.daowen.com)
温州经济在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几年来奇迹般的发展,是发人深省的。它表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农村家庭工业生产,具体地说,在放开市场,听任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下发展个体工商业生产,是充分发挥农村劳动潜力,促使农村生产力飞跃发展的一种途径,而苏联式的合作社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市场作用和农民家庭经济,实行社会主义产品经济,使农村长期保持单一的农业结构,堵塞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因此把农村经济搞死了。温州模式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发展商品经济的重大作用,特别是使人们认识到:对于由千万个分散经营形成的农民经济市场的巨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