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温州的人,无不为这个地区的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和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感到惊奇,特别是这一变化是发生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这里地少人口多,交通不方便,工业基础差,国家投资少,收入水平低。(1)地少人口多,全县636万人,山区多,七山一水二分地。(2)交通不方便,八县一市,三个县是山区,无铁路。(3)工业基础差,主要是手工业,没有一家像样的国营大厂。(4)国家投资少——地处一线,30多年国家投资少。(5)收入水平低,本来就穷,温州人跑遍全国,有的赶活,有的讨饭,1977年农村人平均收入55元。
由于上述不利条件,加上我们工作的失误,主要是“左”的错误:(1)所有制上“一大二公”,排斥消灭个体经济,温州搞“左”的做法是出名的,1956年“包产到户”在这里萌芽,接着是受到一系列的批判。(2)不是致力于发展商品经济,而是搞自然经济,迄今有几个温州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与我国农村其他落后地区一样),加之“文革”,因而,改革开放30年来,许多地方温饱尚未解决,全省5个贫困县3个在温州,不仅仅山区的县如文成、泰顺、永嘉的人民穷,就是温州平原地区的平阳、苍南等县也有不少人吃不饱饭,要外出讨饭。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二大提出20世纪末翻两番的任务后,人们在思考在这样一个地区,没有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带动(如宁波、杭州),没有无锡、上海那样的工业城市作后盾,在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经济能否得到发展?人民群众能否尽快脱贫致富?可以说,在最初,这里的干部与群众都不曾想象到有现在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取得目前这样的发展,生活水平甚至超过宁波。(www.daowen.com)
但是改革开放真是像魔杖一样,实现了人们未曾想象和不敢想象的事情,8年来(1978~1986年)这里经济上开始一次“起飞”——在家庭生产基础上的起飞,这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十分特殊的跃进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