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温州经济发展的特征是:所有制结构一定程度的个体化,经营家庭化,生产商品化,经济运行市场化。温州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家庭工业生产。温州经济运行中有两个轮子转得很快、很顺利:一个轮子是家庭工业,另一个轮子是市场。两个轮子相互推动,互相促进。
温州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农村家庭工业迅速发展,家庭工业取代了农业的地位,成为农村占主要地位的产业部门。温州农村工业有这样几种类型:家庭工业、联户经营、大户经营。集体所有的乡镇工业不发达,龙港镇没有一家集体工业,家庭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1986年家庭工业大约有14万户,产值达12亿元,占全市农村工业总产值的61%。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家庭工业占28%,国营工业占18%,集体工业占54%。我对这个集体工业的数字有点怀疑,有的集体只是“挂户”集体,实际上还是个体经营。
温州是“家家生产、户户经营”,农村里没有一家闲着的,或者搞塑料编织,或者生产再生腈纶纺织品,或者搞塑革鞋生产,或者搞其他工业。农村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门口三五人坐在一起,手里拿着活计,或者堂屋里摆个织布机或者纺车(纺织塑料编织袋和再生腈纶织品)。
温州地区出现了一个家庭工业的复兴,这发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乍看起来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家庭工业是个体性的经济,它是以使用家庭劳动力为特征的,一部分属于小业主性的家庭生产(请几个帮工或学徒,自己也参加劳动)。家庭生产是一种小生产,其特点是设备简陋,投资少,产品小;原材料是边角废料,成本低;分工细,专业性强(一个产品分若干道工序由几户承担);依靠家庭劳动,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强度大。这种小生产方式不仅适合农民家庭经营,而且效益高,搞得好的投入和产出是1比8,资金利润率100%也不少见。(www.daowen.com)
温州家庭工业不同于我国历史上男耕女织的家庭工业。(1)历史上的家庭工业是副业、温州的家庭工业是主业;(2)历史上的家庭工业使用的是最简陋的手工工具,而且长期不变;温州农村家庭工业使用了简单的机械,开始使用现代工具(车床、汽车等);(3)历史上的家庭工业没有分工,温州的家庭工业有了较细的分工。如苍南县宜山镇的再生棉生产,搞原料采购的380户,并纱的640户,原料分拣600户,开花1200户,编织6490户,缝纫2700户,产品销售2300户,运输400户,这是包括生产和流通的全面而细致的分工。分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家庭工业的效益的基础。能充分利用市场作用,可以使用社会生产要素与社会资金,市场为家庭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外在的条件。
温州家庭生产是拥有经济效益的家庭生产:投入资金少,劳动成本少,劳动强度高,依靠社会结合劳动(深化分工),有一定竞争能力,同时,船小掉头快,能灵活转产。是有很大适应性的家庭生产,差不多每个农民家庭都能搞,因而,能在农村迅速扩大和普遍推行。
在温州经济中市场作用也是极端突出的:(1)温州市场多:大小市场417个,专业市场130个,大型市场(产销基地)10个,有5个成交额1亿以上。(2)市场“大”辐射远的市场,不是地方集市,而是“远程贸易,面向全国”。柳市镇低压电器市场,生产涉及2个镇15个乡,6万人从事生产,产品销28省市,全国的产品要到此找销路,如广州百货公司批发部积压24吨纽扣,在桥头镇销售一空;辽宁阜新百货站积压10年500万粒黑纽扣,在此10天销往全国。因而,这是“小生产”,“大市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先有生产后有交换,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也影响和推动生产。过去我们只强调生产的重要性,低估了交换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温州经济,市场作用是分外重要的。温州有的地区是市场先行,先有市场,在市场带动下后有家庭工业,如桥头镇纽扣市场就是这样形成的。桥头镇最初只是一个纽扣销售的集散地,全国各地所生产的纽扣通过购销员拿到桥头镇来销售,而各地服装厂所需要的纽扣也都到这里购买,于是纷纷在桥头镇兴办纽扣生产的家庭工业,目前这里销售的纽扣已有三分之一是桥头镇自己生产的。长期以来桥头镇是一个小商品集散地,到1981年纽扣成为市场的主角,到1984年底已形成包括店、摊1030个,其中纽扣摊位700个,从业人员2000余人,日成交总额达20万元的闻名全国的纽扣交易中心,品种由过去的几十种发展到了现在的1300多种。有的纽扣是上海和其他城市生产的。为什么其他地方的服装生产者都要到温州来买呢?一是品种齐全;二是专业市场纽扣高销售之间有竞争,可以讨价还价,价格比较低;三是产品小便于携带。这种专业市场形成后,信息反馈到农村,纽扣采购员帮助农民买来生产纽扣的机器,再向生产者订货,这样采购员就用不着全部到外地采购了,也由此带动了当地纽扣的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