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财政体制尚在改革过程中,还难以起到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的作用。特别是过去很长时期内中国的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调控货币的功能软弱,而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又集于一身,使专业银行难以在信贷活动中贯彻效益原则。加之专业银行负盈不负亏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造成信贷活动中的许多失误。1992年以来一度出现的房地产、股市过热,更进一步促发了银行的信贷扩张,其结果不仅是信贷质量不佳,逾期和呆滞贷款比重过大,而且造成专业银行信贷规模失控,后者又倒逼中央银行增大货币发行。
基于上述情况,中国近年来加大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了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建立了专业的政策性银行,把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开,并且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强化了政府的金融调控功能,近两年来,物价涨幅的不断降低和较为成功的软着陆,表现为金融、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以上我们列举了模式转换期引发通货膨胀的体制上的原因。引起通货膨胀的还有非体制的原因,如来自增长速度、增长方式的原因等,但体制原因是根本原因。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必须“标本兼治”,治标解决一时治本解决长远,真正地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为了实现中国今后5年和未来15年的宏伟发展目标,要使物价上涨幅度低于增长幅度,要防止增长中的“大起大落”,实现“长周期小波动”。这些,显然地都要依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因而,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之途便是加快向新体制转换。中国正在致力于一项巨大的跨世纪工程——由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转换。这是一项巨大的任务,但是完全有可能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富有希望的。(www.daowen.com)
【注释】
[1]写于199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