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应变能力薄弱导致运营困难加剧

企业应变能力薄弱导致运营困难加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可以看到1993年实行紧缩,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内部的调整,而不少国有企业却表现出结构调整慢,质量提高少,成本下不来,应变能力薄弱,这是许多国有企业陷于困难的根本原因。可见,改革越深化,经济越市场化,越要求企业行为顺应市场,但改革滞后造成企业行为的呆滞和缺乏应变能力,这种企业机制和市场的矛盾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信贷扩张机制,其微观原因是国有企业存在机制缺陷。改革不到位的我国国有企业缺乏对市场做出灵活、合理反应的行为能力,在宏观环境宽松时,它表现出投资饥渴,消费亢进;而在市场情况不利时,它表现出反应迟钝,调整迟缓、无力;在实行紧缩,宏观环境不良的条件下,国有企业更表现出缺乏应变能力。其具体表现是:(1)产品结构调整缓慢,不能适应总需求增长放慢条件下市场的变化,生产老一套造成产品积压,企业占用流动资金增大。在资金不足下企业间互相拖欠,其结果是流动资金更加不足,导致减产和停产。(2)劳动组织调整困难。国有企业缺乏适应市场自动调整劳动组织的机制,虽然产品没有销路,企业也难以裁减职工,在实行减产停工的条件下,人员富余问题更加突出。(3)工资刚性。即使效益下降,企业也难以减少劳动报酬,降低工资,甚至还要为维护安定而发放奖金。(4)企业组织难以调整。由于产权不流动,企业拍卖、兼并事实上难以开展,破产更难以进行,长期形成的庞大而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难以改变。成本高、效益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和难以承受。(5)技术结构调整力不从心。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造成自有财力的不足,加以债务包袱沉重,筹资渠道狭窄和资金成本高昂,使企业难以进行像样的技改,上档次,增大技术含量,创造拳头产品的各种规划难以落实。上述五个方面,表明国有企业由于机制的缺陷,难以适应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可以看到1993年实行紧缩,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内部的调整,而不少国有企业却表现出结构调整慢,质量提高少,成本下不来,应变能力薄弱,这是许多国有企业陷于困难的根本原因。

还需要指出,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缺陷,又强化了它的机制性的缺陷:(1)人员包袱重。企业普遍人浮于事,富余人员约占职工总数的30%,退休人员占职工的20%。(2)企业办社会,非生产组织庞大,营业外支出高,成为成本降不下来的重要原因。(3)组织结构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生产能力闲置,加大了生产成本。(4)管理机构臃肿,职能重叠,互相掣肘,办事效率低。(5)“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等做法,造成管理松弛,使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分工的生产力难以形成。(6)领导体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精简、高效、集中统一的现代化管理和经理责任制,现行的干部制度、管理制度(包括领导制度)是与这种要求不相适应的。特别是领导决策机制还不完善,生产指挥中还常常出现互相掣肘的“内耗”,从而造成指挥乏力,一些企业运行的失序和活动低效,是和领导行为的缺陷密切相关的。(www.daowen.com)

总之,改革未到位,两种体制并存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机制的缺陷,使企业活动和市场状况相脱节,出现了不是市场引导企业,即价格变动引导企业行为的相应变动,而是市场与企业割裂,价格牵动不了企业,或者企业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方向扭曲的逆反运动,例如价格在下跌,生产仍在扩大,等等。这种企业机制与市场的不合拍和相互矛盾,造成企业在市场中不能顺水推舟,顺风使舵,逆风降帆,夺路绕滩。可见,改革越深化,经济越市场化,越要求企业行为顺应市场,但改革滞后造成企业行为的呆滞和缺乏应变能力,这种企业机制和市场的矛盾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15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较之非国有成分,在速度上、效益上,都呈现下降趋势,而在宏观环境不利的经济调整期,遇到的困难更大,并出现了某种运行“危机”。这些情况,都要从国有企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矛盾和冲突中,才能得到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