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宏观调控,消除国企运营障碍

加强宏观调控,消除国企运营障碍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调控的效果是通过企业的因应行为而显示出来的。国有企业生产增长一季度为2%,4月增长为5%,5月增长为5.7%。由于及时调整宏观力度,适当松动信贷闸门及采取其他扭亏增盈措施,5月后,国有企业增长才逐步加快。

加强宏观调控,消除国企运营障碍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大改革、大开放,促进了大发展。新时期发展的特征是经济高增长和紧运行。高增长下投资需求的拉力强劲,物资、能源交通、资金、外汇的供给都将从紧,在就业与工资收入增加下,消费品市场销售偏旺。速度的加快,要素供应不足,产、供、销之间,生产、经营和信贷各个经济环节之间,出现不相协调的问题,经济生活绷得过紧,而通货膨胀则是其集中表现。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必须依靠企业的自我调整功能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如果国有企业能够形成一个健全的、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的机制,与此同时,如果能有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人们就有可能既使国民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率,又使紧运行的“度”控制于合理限度内,实现一种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的发展;反之,如果企业自我调整的机制软弱,结构调整缓慢,加上政府调节机制不健全,缺乏手段,调节力量弱,经济的高增长,必然造成需求膨胀,出现要素普遍的供应不足和个别产品的特殊匮乏,引起物价上涨。在经济过热、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出现的情况下,政府必然会加强宏观调控,在当前条件下只能实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紧缩,主要是收紧银根。紧缩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经过一定时滞会逐步收到抑制物价涨势之效,另一方面它对于自我调整机制缺乏的国民经济,又会带来资金紧张,出现流动资金的普遍短缺,加重企业互相拖欠的现象,使三角债演化为债务链。在此基础上,企业销售渠道堵塞,加上减产引起的需求缩减,导致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再加以利息成本上升,这一切加剧企业亏损,引起企业减产,甚至停产,从而出现生产滑坡。这就是一种实行宏观经济紧缩下的运行障碍,它是紧缩政策固有的负效应。人们可以通过改善宏观调控方法,实行较少负效应的宏观调控,但是却不可能实现无负效应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效果是通过企业的因应行为而显示出来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未到位,缺乏自我调整功能。在1988年的治理整顿中,实施急刹车式的全面紧缩,力度过猛,又由于紧缩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加以实行紧缩压倒一切,造成改革停步,国有企业在紧缩中表现出行为僵滞,缺乏应变能力。因此,在宏观调控取得正面效应,即刹住物价上涨势头的同时,也出现较鲜明的负面效应,引起市场疲软,效益下降,生产滑坡,1990、1991两年经济陷于低谷。在1993年的宏观调控中,总结了历史经验,首先,实行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并用。与此同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挖掘经济体系内在的增长潜力和引进与利用国外的经济力量,因而1993年7月以来,特别是1994年1~7月,取得适当放慢增长速度,抑阻经济过热的阶段性效果。但是,加强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的不同领域带来不同的影响,出现了以下情况:一些能适应市场状况而自行调整的企业、部门、领域,借助市场调节和企业及时的自我调整,实行了产品创新、企业组织的调整,使生产和经营保持了对市场的适应性,企业渡过难关,甚至扩大市场,获得发展。1993年7月以来,三资、乡镇,以及个体私营等部门,不少企业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而保持着良好的业绩和旺盛的发展势头。而对那些机制不健全,市场调节不灵,也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的国有企业来说,在宏观环境恶化条件下,企业难以适应变化,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运行障碍,又一次出现资金紧缺,在一片“资金紧”的抱怨中,企业间相互拖欠增加,产品销售困难,成本增大,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和局部减产停产,等等。1993年9~10月以来,国有经济逐步出现了运行困难。1994年春,运行障碍进一步明显化。国有企业生产增长一季度为2%,4月增长为5%,5月增长为5.7%。亏损面增大,四川年初为43%,3月为57%,4月为59%,停产半停产增多。由于及时调整宏观力度,适当松动信贷闸门及采取其他扭亏增盈措施,5月后,国有企业增长才逐步加快。(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