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把生产力最大发展作为改革的宗旨和目标。没有这个目标,或者只是把占有“公有制”分配“公正”作为目标,人们就看不见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就不能对改革作正确评价。把成就当成是缺点,或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其主要的成就——生产力的发展。
有些人到深圳,看到的是个体户发财,分配不公,生活方式灯红酒绿,不良社会风气,认为“糟得很”“除了国旗是红的,其他都是黑”的,但是首先要看到深圳由一个贫穷渔村数年间变成“社会主义的香港”这一成就。
因而离开生产力这一目标、标准,人们就不能认清改革的意义,甚至还害怕改革,对改革有顾虑,怕“改到资本主义”,“改掉社会主义”只是原先的“书本社会主义”或是传统社会主义,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改革“顾虑”源于人们未摆脱“穷社会主义的纯社会主义观”和“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思想观念。
对改革意义的不同估量还在于你是否能从生产力最大发展的角度,能否站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上来看待改革,对改革的要求,在于你的目标高度。如果只是生产力一般发展,10%的小增长,可能小改中改就行了。如果是基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基于超越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任务,那么,就将进行大改。(www.daowen.com)
第二,我们进行的是一场能有效地、全面地“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小平同志提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命题,为我们指出,我们需要实行“解放生产力的改革”。(1)这是一场深入全面的改革,全面解放生产力,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农村企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实现高科技、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要充分发挥11亿人民的积极性,不是小改。(2)这个改革,要敢于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包括资本主义经济中使用的形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科学管理,技术劳动;商品经济一般,货币、银行、证券、股份制;把资本主义作为补充,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靠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国家的力量,做到大胆吸取人类文明成果,有效利用商品经济的机制,尽可能降低其负效应,有效利用资本主义,尽可能减少其负效应。做到既迅速发展生产力,但又坚持公有制,而且不要把上述改革与公有制巩固相对立,只有进行深入改革,才能巩固公有制(例如深入的企业分配,劳动、计划……企业体制改革才能巩固国有制经济)。
可见“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及其逻辑结论解放生产力的改革,我们明确了改革的性质和广阔内涵,打开了眼界,这对于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而提出要解除顾虑,“胆子大一点”,也正是这样性质的改革固有的要求。
第三,解放生产力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目光远大,要坚定不移,当前要不失时机,大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特别是如果以“全面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和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体制”为目标,那么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还只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还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初始阶段,现在建立起来的新体制的具体结构真正形成,还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索。因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要有远大目标,更要坚定不移,当前要不失时机,加快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