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宽松环境下的价格改革

宽松环境下的价格改革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种是认为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唯一主线,低估企业改革的意义。这种观点认为,在出现通货膨胀后,只有改革所有制,放慢价格改革,主张绕开价格走。关于价格改革的另一种观点,主张在当前立即主动出击,争取5年内过价格关,同时把物价上涨和工资提高挂钩,以增加群众承受能力。

宽松环境下的价格改革

为了顺利地进行价格改革,人们必须形成用以指导价格改革的正确的理论,我国理论界对于价格改革在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认识并不一致。一种是认为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唯一主线,低估企业改革(包括所有制改革)的意义。另一种是认为强调企业所有制改革的意义,认为所有制改革成功了,价格改革也就完成了。这种观点认为,在出现通货膨胀后,只有改革所有制,放慢价格改革,主张绕开价格走。

如我们已经指出,价格改革以所有制改革起步,后续改革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同时以企业所有制改革为基础,用价格改革来推动所有制改革,以所有制改革来构筑“过价格关”的基础。

价格改革怎样改,人们认识不一,何时起步,采取什么步骤,是走大步、中步还是走碎步,众说纷纭。对价格改革的流行观念是强调改革要首先形成宽松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必须先要有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样才能进行价格改革,才能实现价格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从而保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即不超过3%~5%)。基于这种观念,从当前物价出现连续3年(从1985年开始)7%的全面增长出发,较多的人认为,当前更须着眼于治理环境,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经过几年将每年零售物价指数降到3%以下,然后再改革,主张先用1~2年控制货币发行,1988年控制在13%以下,1990年后出现相对宽松环境。以上这些理论观点,是着眼于考虑群众对于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和政治的安定,“求稳”“怕乱”,期望有一种有条不紊的、很少有震荡的、社会主义的价格改革。但是这种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式的价格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于价格改革的另一种观点,主张在当前立即主动出击,争取5年内过价格关,同时把物价上涨和工资提高挂钩,以增加群众承受能力。这种观点是小平同志倡导的。(www.daowen.com)

经过几年来改革的实践和当前国内经济的具体情况,我们今天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价格不改革,即实行放开,价格扭曲(价格大于或小于价值)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定价低的企业的成本补偿和平均利润就不能保证,价格的导向功能、动力功能、约束与调整功能、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功能,就不能发挥作用。而在进行“开放、搞活”的改革,企业的活力增长,地方的权限扩大,出现了新的运行的条件下,一个长期扭曲的价格,只能顿挫生产者积极性,导致结构失衡,恶化物资短缺,在经济增长速度不降低到正常速度以下的情况下,它还会点燃轮番涨价风,造成流通的障碍,使企业陷于困境。

就我国当前的物价来说,出现下述几种情况:(1)农产品价格偏低,比价不合理。三中全会以来,大幅度调高农产品价格,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引起工业品价格的提高,又要求第二轮农产品价格提高。由于农产品价格仍然偏低,以致农民对生产粮食和油料作物等不积极,而从事商业贩运或经营其他工业生产,城市郊区农民不愿意种蔬菜,热衷于搞工副业和经商。(2)能源交通价格扭曲,已经严重影响能源、交通、工业原料上不去,大量进口原材料,出口的增加不能弥补进口,造成外贸逆差。(3)价格不合理,结构失衡愈发严重,造成供求不平衡,机械工业盲目发展,资金争相投入价高利大的家用电器机电产品,西装生产线成百条地上,去年又开始进口乳胶手套生产线上百条。(4)1985年价格部分放开后,又产生新的扭曲:不同商品放开价高的商品,而不放低价商品;同种商品计划外价格高,计划内价格低;加工工业价格上升幅度大于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5)双轨价格的弊端日益严重。(6)怕价格改革,并不因怕价格改革物价就不上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料价格实行浮动,年上升率为2%以上,1985年农产品取消统购统销后上升9%,1986年上升6%,食品两位数上升,1985~1987年平均为7.3%,1988年1季度为10%。物价全面大幅度上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严重势态,表明1985年以放为主,放调结合,并未解决问题,价格远未理顺,“剪不断,理还乱”。因而近年来的情况是,越理越无序,表明价值规律作用被长期“卡住”的消极后果,也表明修修补补,拖延改革已经是行不通,价格关难过但却也绕不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