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西部经济不协调,摩擦与矛盾加剧

东西部经济不协调,摩擦与矛盾加剧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五”期间东西部在发展中差距扩大了一倍,“七五”期间将再扩大一倍。可见,近年来尽管四川经济也是在向前发展之中,但是在东部地区发展加快的形势下,作为西部地区的四川经济,却表现出发展速度滞后,经济地位下滑,收入水平降低的趋势。这不是四川一省的状况,而且可以说是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状况,这种趋势不仅是近期的,它甚至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下去。

东西部经济不协调,摩擦与矛盾加剧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的提出,和由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换,拥有进入国际商品市场便利的我国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市场化使乡镇企业在这里异军突起。在新形势下,政府克服多年来对沿海地区扶持不足的政策偏向,对上海天津等城市着意加以扶持,此后,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和沿海14个地区相继对外开放,以及实行政策与投资的倾斜,特别是1988年以来的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的执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势头,外资特别是港、台地区资金的迅速引进,短短数年中,兴办起几千上万个“三资企业”,继深圳高速建成之后,又有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崛起,福建、山东、大连等地也紧紧追上,而上海在1988年也大力直追迎头赶上。无疑地,东部地区的加速发展,表明了改革的威力和取得巨大成就,它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中的“阳光地带”的生产力开始得到释放,而且意味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具有强大启动作用的新环节的机制:沿海向内地进行技术传递和商品化扩散的机制的形成。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总是要鲜明地表现出来,在东部经济戏剧性的高速或超高速发展中,例如广东工业1987、1988年均以25%的超高速增长——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出现了相对落后的现象,1985年与1982年相比,西部九个省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2.7%,沿海地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9个省市)增长54.88%,西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由1982年占全国14.69%,下降到1985年只占全国的12.75%,沿海地区则从1982年占全国50.01%,上升到1985年占全国55%。“六五”期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东部地区为1611元,西部地区为718元,高出1.2倍;农民人均收入,东部地区463元,西部地区322元,高出141元;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东部不足12%,西部为65.8%。“六五”期间东西部在发展中差距扩大了一倍,“七五”期间将再扩大一倍。

就四川来说,社会总产值1987年为1385亿,占全国第五位,1990年将被辽宁超过,占第六位。农业总产值将被河南超过。根据计委预测,四川的26项产品中,1990年有12项将降位,其中油料、水果、发电由8位降为9位,水泥由4位降为6位,小型拖拉机由11位降为15位,罐头由3位降为9位,1990年粮食全国人平占有量较1985年增加24公斤,四川增长2.2公斤,棉花、油料四川人平增长小于全国,只肉类将由1988年人平的32公斤增长为1990年39公斤,增长7公斤,增幅大于全国。上述经济增长滞后,表现在人平总产值上是,1987年四川人平877元,较之全国人平1418元,相差541元,预计1990年四川人平1120元,较之全国人平1897元,相差777元。农民人均收入,1987年四川369元,较之全国463元,相差94元,预计1990年,农民人平收入四川为500元,而全国将为675元,相差175元。(www.daowen.com)

可见,近年来尽管四川经济也是在向前发展之中,但是在东部地区发展加快的形势下,作为西部地区的四川经济,却表现出发展速度滞后,经济地位下滑,收入水平降低的趋势。这不是四川一省的状况,而且可以说是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状况,这种趋势不仅是近期的,它甚至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下去。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发展中各地区的总产值,以及具体生产将展示此起彼伏的波浪式发展的格局,“七五”期间总产值江苏超过了上海,某些方面广东突上去,今后亦将如此。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地区差别过度扩大化的趋势,而且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除了表现在区域间贫富差别的扩大而外,更主要的是,它抑制了西部地区的业已起势的工业化的势头,不利于西部的生产能力的发挥,潜力的发掘,以发挥“东西互补”“互促”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