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下工农相互关系变革及农业地位优化

资本主义社会下工农相互关系变革及农业地位优化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农业的基础作用具有了新的特征,即农业的基础作用是在工业为主导的前提下发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是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和支配地位的部门。

资本主义社会下工农相互关系变革及农业地位优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分工较之过去有极大的变化,工业生产进一步地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城市进一步从农村分化出来和以极快的步伐成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工业部门,又不断地发展和分化成更多的部门,商业、银行、信贷等事业也极为迅猛地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独立的部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过程中展示了如下的特征: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中农业的支配地位丧失,而过去居于次要地位和作为农业的补充的工业部门逐渐转居主要地位,成为社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部门。过去社会经济的农业面貌逐渐归于消失,而工业却如马克思所说,成为“把其他一切色彩都淹没了的普照的光”。这种情况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使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新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工农关系。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农业的基础作用具有了新的特征,即农业的基础作用是在工业为主导的前提下发生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是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和支配地位的部门。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在全部就业人口中,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在固定资本的投放上,在出口商品的比重中,工业都是占据压倒性的优势的。

资本主义工业不仅占据优势地位,而且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它表现于:(1)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业中,使原先在农业中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改变为资本主义关系。(2)工业用机器、化学肥料等现代技术提供给农业,从而改变农业的技术基础。(3)资本主义大工业对农业原料的生产提出了需要,并由此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业也对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商业、信用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独占优势的部门,它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居于首要地位,并且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乃是资本主义经济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工业的这种重要地位与主导作用并不是脱离了农业而孤立发生的,恰恰相反,它是立足于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上,而且是以农业的基础作用为前提的。

农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固然与过去的社会形态一样,在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了工业、商业等部门的发展的可能性与程度,但是应该看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农业作为基础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任何资本主义生产(不论它是工业的、矿业的,或是农业的)的存在,都是以能生产和榨取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的存在体现了劳动者除了每日能生产出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而外还有剩余的生产物,最根本的也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能提供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剩余农产物。马克思说:“如果人一般在一劳动日内,不能超出他自身再生产的所需,生产更多的生活资料(所以在最狭义上,就是生产更多的农业生产物),如果他全部劳动力每日的支出,只够再生产他个人的需要所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一般来说,就说不上剩余生产物,也说不上剩余价值。”[27]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尚未达到可以充分提供工业中的劳动者需用的生活资料的高度,那么农村就不能提供必要的粮食与农业原料,也就不可能有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而谁都知道,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最重要的领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最重要的园地。正由于此,马克思说:“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28]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了它必须以农业中劳动生产率一定发展水平为自己存在的前提。(www.daowen.com)

第二,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中工业取得压倒优势的地位,是以一定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前提。如上所述,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工业中出现时,农业是占据支配地位的最强大的物质生产部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优势部门,是一个原先依附于农业的工业部门一个个脱离农业的过程,是农业人口相对地与绝对地减少与工业及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建立在农业的倒退与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削弱基础上,恰恰相反,它是以农业生产力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跃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才能在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满足整个工业及城市发展对农产品所提出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样,从农业中解放劳动力以转入工业生产才有可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也才有巩固的基础。因此,随着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社会经济中退居次要地位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力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使那种生产力极度低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变成了能适应大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更高效率现代农业,变成了从属于工业需要的“生产商品的经济部门”[29]了。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一切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从而也是一切资本发展的自然基础。”[30]显然地,如果没有这样的适应于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基础的确立,那么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配地位的确立与主导作用的发挥。

第三,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与农业总是互为条件、彼此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推动的,不仅农业的发展依存于工业,而且工业的发展对农业也存在着密切的依存性。这在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原料,除了一部分是由工业中属于第一部类内部的原料工业来提供而外,另一部分是必须由农业来提供,特别是像纺织皮革烟草轻工业部门,更是建立在对农业原料加工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工业人口所必需的粮食、肉类、乳类依赖于农业,工业的发展还受到国内农业市场的重大影响。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是不可能脱离农业而独立的,重工业的发展也要受到农业的影响。农业乃是资本主义工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的条件。因而,农业的发展也会有力地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农业的基础作用的重要表现。尽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农业的推动作用是带有不稳定与不平衡性,它有时会较强,有时会削弱,甚至会对工业发展起严重的阻碍作用,但是一般说来,这种推动作用总是存在的。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压倒的优势与起决定性的作用,并不是排斥农业的基础作用,而是以农业在新的生产关系与更高生产水平上发挥基础作用为前提的。农业越是适应工业的需要而发展,它的基础作用越是得到发挥,归根结底是越发加强了工业的发展;反之,农业发展的缓慢,就会抑阻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时,就不仅应着眼于研究工业的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要研究农业的状况及其是如何发挥基础作用的。也就是说,要考察在资本主义这一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工农业间的辩证关系的特殊规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