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政治和经济陷入动荡,国际贸易也大受影响。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非常关注在澳华侨生活和中澳贸易,该时期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连续发回多篇调查报告,“中澳来往货物之大概”“澳洲之工商业”“中国与澳洲进出口货物统计”“巡视大金山华侨报告”等,这些报告对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澳贸易和澳洲工商业具有重要价值。
据“中澳来往货物之大概”调查显示:1913年秋季由中国输入澳洲六省的货物共计143 133镑(指贸易价值,下同),比上季度增长34 382镑,比较以前六个季度,每个季度输入额最多为159 000镑,最少85 000镑。自1912年1月到1913年9月共七个季度,每个季度平均输入额为113 236镑,以现季度进口额计算,虽然没有达到最多,但也属于第二。中国输入澳洲货物中最大宗商品是:丝、茶、米、原料、棉花、姜类、顾绣、油、酒、有壳果类、鱼类、爆竹器具、药材、烟丝、藤器、竹器、木器等,其中丝、茶、棉花、姜类、顾绣、有壳果类、爆竹器具属于西方人和华侨共同购买和使用的商品,其余仅供华侨日常使用。
1913年秋季澳洲商品运往中国的共计207 598镑,比较上季度减少63 345镑,自1912年1月到1913年9月共七个季度,每季度最多为297 000镑,最少为207 598镑,七个季度平均计算,每季度为251 000镑,以现在这个季度输出额比较,减少44 000镑。表7-5是1913年秋季中澳主要贸易商品统计表,澳洲输出货物中最大宗商品是:金钱、钢铁、面粉、牛乳、油檀、香木、皮革、肉类、牛乳、肥皂、海参等。
1913年秋季,中国货物输出澳洲共计143 133镑,澳洲商品运往中国的共计207 598镑,澳洲商品多出64 465镑,前六个季度也都是澳洲商品出超,相比而言,中国对澳洲贸易要远逊于澳洲对中国贸易。其中只有澳洲对华出口商品中的金钱一项,实际上是华商寄回中国购办货物的资金,以及华侨汇回国内的工资,不能作为澳洲出口商品计算。按目前这个季度,澳洲出口商品207 598镑,除去金钱136 647镑,剩下70 951镑,如果和中国出口澳洲商品额相比较,中国商品价值要多出一倍,以这样来计算,在中澳贸易中中国商品出口占据优势。
表7-5 1913年秋季中澳主要贸易商品统计表(镑)(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中澳来往货物之大概”,《农商公报》1914年第1卷第2期,第32页。
据“巡视大金山华侨报告”称:在淘金最盛时期,在大金山地区曾经有中国戏院三处,现在仍有关帝庙两处,观音寺一处,天后宫一处,正殿、配殿、旗杆,照墙都和国内庙宇没有区别,可以想像当年淘金全盛时代,华人聚居区的繁荣景象。19世纪中期赴澳洲华人主要从事于淘金业,但在1870年以后,随着澳洲浅层金砂被采净,需要机器深挖时,华人既没有足够资本,又没有采金技术,而且西方人先到澳大利亚,很多华人只能另寻其他职业。据称1891—1901年间华人在澳洲从事的行业已达14种之多,主要是蔬菜种植业、洗衣业、家具制造和小本商业[10]。大金山地区最盛时期华人曾经有600多人,现在只剩下331人,这个300多人当中大概有240人是广东台山县人,同属雷姓家族,其中有200人从事种植业,散居在大金山四处,50人从事洗衣业,分布在各个街区,其余的人居住在桥街,开设商店,经营华人衣食器具和餐饮店。在这300人中约30人已经年老力衰,赡养在善堂,其他50~60岁以上的约200人,妇女儿童各7人。大金山地区的华人恐有消失的可能。
根据1914年澳洲进出口货物统计:澳洲出口额67 575 682镑,进口额64 799 694镑,贸易略有顺差。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矿产品,包括小麦、牛肉、羊肉、罐头肉、牛油、牛皮、羊皮、羊毛、面粉、铜、铅、金、煤炭等;进口商品主要是制成品和消费品,包括机器、五金、铁片、铁轨、布匹、药材、木料、纸张、茶叶、糖、蔴货、靴鞋、啤酒等。
从进出口国别来看,英国、美国、新西兰,以及英属印度、锡兰等是澳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澳洲和英国的贸易额非常大,1913年澳洲从英国的进口额为88 943 363镑,向英国的出口额为4 375 648镑,将近占到澳洲进出口贸易的一半份额。与英国的进出口额相比,中国商品进出口额显得微乎其微,澳洲从中国的进口额为543 820镑,向中国的出口额为194 649镑。澳洲从英属香港的进口额为365 607镑,向英属香港的出口额为855 903镑。澳洲从日本的进口额为1 868 981镑,向日本的出口额为1 429 310镑[11]。虽然澳洲和香港的贸易额中也包括中国的部分,但从贸易统计仍然可以看出,澳日贸易是中澳贸易的数倍,中澳贸易有较大提升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