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列强凭借着开放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同时,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也被洋人所摄取。1859年,英人李泰国窃取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要职。1863年英人赫德继任,控制该职位长达40余年。长期以来,清政府对海外贸易抱有消极态度,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由洋人控制的海关成为事实上清末中国对外贸易的主管部门。对近代中国丝茶业的调查和改良最早也是从海关开始的。
19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生丝和茶叶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日本、印度等国的激烈竞争。1879年和1880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受法国里昂商会会长纳塔列斯·朗图特(Natalls Rondot)之请,于1880年5月10日发布第103号通令,命所属海关对其关区内的丝绸行业产销情况作全面调查。总税务司共收到上海、天津、宁波、温州4个海关税务司的调查报告。[6]1887年,总理衙门饬令赫德对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处于劣势地位和补救方策展开调查。截止1888年8月,总税务司共收到汉口、九江、芜湖、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淡水等9个海关税务司的调查报告。这两次调查全面翔实地记述了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各地生丝和茶叶生产的情况。虽然只是针对国内生产和市场的调查,但多少让总理衙门和海关对中国丝茶生产优劣性和国际竞争局面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整个19世纪后期,清政府并没有主动对中国出口品的海外市场展开过调查和研究。本来,向海外派驻领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商业情报收集。但是,清政府于70年代推行了领事制度后,驻外领事发回的海外市场调查报告却非常少,且并没有发现有关生丝和茶叶的专项调查报告。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近代中国领事是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走出国门的,清政府根本没有意识到领事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而且驻外领事本身在人才、知识、心态等方面的准备还远远不足;其二,从领事馆设置地点来看,主要是华侨和华工相对集中的南洋、美洲等地区的商埠,而中国丝茶主要出口市场的英国伦敦、法国里昂均没有设置领事馆。1880年旧金山、1883年纽约虽然设有领事馆,但美国并非中国丝茶主要出口地。这恰恰证明了清政府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华工问题,而非为了促进对外贸易所进行的商业情报收集。(www.daowen.com)
此外,清政府还派遣官员到海外进行实地调查。1905年,清政府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馥,派江苏道员郑世璜赴印度、锡兰考察茶业,是为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郑世璜回国后分别向周馥和清政府农工商部,呈递《考察锡兰、印度茶务并烟土税则清折》《改良内地茶业简易办法》等禀文,结集为《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在清末、民国时期曾广为印发。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以树表式”。可以说,此前对印锡茶业知之是一鳞半爪,通过这次考察,不仅有一个完整且真实的印象,而且对中国茶叶改良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同年,清政府还派官员赴俄国考察土货出口情况。但是,此类调查活动在清末仅属个案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