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和生丝是中国传统的两大出口商品。明末清初,中国丝茶就已经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日本和美洲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丝茶开始大规模向西方出口。直到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丝茶出口仍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8%(1869)至94%(1868)。1867年,中国供应西方世界茶叶消费量的90%,生丝消费量的36%。[1]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叶、生丝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特别是19世纪中叶蚕病摧毁了欧洲的养蚕业时,中国蚕丝满足了由此产生的需求。1868—1900年期间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以上。到20世纪初期,蚕丝已经超过茶叶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甚至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行多种经营以后,蚕丝仍然是它的主要出口货物。
江户时代的日本还是一个蚕丝进口国。为了限制白银的大量外流,幕府一方面从中国引进生产技术,另一方面鼓励国内养蚕、制丝业发展。江户后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生丝的进口替代,生丝作为出口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明治维新后,在国家强有力推动下,日本生丝产业获得迅猛发展。1866—1870年间,美国市场中国生丝输入量为15.4万镑,占总输入量的23%,日本生丝输入量为4.9万镑,占7%。[2]茶叶是仅次于生丝的第二大出口品,其中出口茶中85%为绿茶,主要销往美国。1859年,美国市场中国绿茶输入量为1 786万磅,日本绿茶仅为37万磅,1870年,中国绿茶输入量为1 790万磅,日本绿茶却上升到1 238万磅。[3]显然,日本生丝已经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开始对中国丝茶构成冲出(见表6-1)。
表6-1 国际市场上中日丝茶竞争比较表 (生丝单位千公担,茶叶单位百万磅)
(续表)(www.daowen.com)
引自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4页。
引自日本农商务省农务局编:《关于茶叶的调查》1912年,第229、263页。
从出口总量上来看,日本生丝在1906年首次超过中国生丝。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生丝在美国市场上就已经超过中国生丝。中国茶叶出口总量虽然一直保持领先,但在美国市场也于1906年落后于日本茶叶。
中国茶叶不仅在美国市场面临日本茶叶的激烈竞争,在英国市场上主要是中国红茶和印度红茶之间的竞争。19世纪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每年都占其总货值的90%以上,英国人一直试图打破中国茶叶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开始大力扶持印度茶叶,以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1838年,印度向英国出口了第一批茶叶,虽然只有大约350磅,却开始打破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垄断。此后印度茶叶出口迅速增加,1869年,印度出口到英国的茶叶首次突破1 000万磅,约占英国当年茶叶消费量的10%。[4]1874年,中国茶叶对英国出口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1 499亿磅。但随后华茶对英出口即失去增长的势头,逐年下降,这期间虽有1880年的反弹,但终究未能到达1874年的高点,反而从此开始加速下滑。在1886年后,则呈现快速下滑趋势。[5]华茶在英国市场的竞争已经渐成劣势,至1888年,印度茶叶所占份额超过了华茶,占到英国市场的53%,至1892年,印度茶叶以较大优势占领了英国市场。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上全面败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