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驻外领事制度研究与探讨

驻外领事制度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秋生论述了清政府在澳门设置领事馆的过程,并对驻外领馆在侨民政策方面的作用作出了评价[7]。[10]赵高峰对晚清领事制度的发展作了全面探讨。[11]林锋论述了清政府在英属殖民地设置领事馆的交涉过程。[17]岳谦厚考察了民国时期外交官的选拔、任职、考核和俸薪制度的形成过程。[18]申晓云注重内政与外交的互动考察,从体制演变入手,对民国时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外交人物以及外交机构、制度等诸多方面作出深入考察。

驻外领事制度研究与探讨

包括领事馆设置、领事派遣、俸薪制度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新加坡学者陈育崧(1947)论述了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置领事馆的背景和曲折过程,成为后来研究的重要参考[3];林远辉(1983)综合探讨了晚清在海外各地设立领事馆的过程、派遣领事以及领事的作用[4];余定邦(1988、1990)分别考察了清政府在新加坡和仰光设立领事的交涉过程[5]。杨雨青(1992)围绕着中国设领中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6]。张秋生(1994)论述了清政府在澳门设置领事馆的过程,并对驻外领馆在侨民政策方面的作用作出了评价[7]。任云仙(2002)指出清政府对海外设立领事馆的认识是从坚拒到接受及至日益重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8]日本学者青山治世(2006)指出清政府在南洋设领面临着与西方国际法之间的冲突与调解;[9]国土(2006)对晚清在南洋设领进行全面反思,认为不仅进展缓慢,同时布局存在失误,海外共有45个领事馆,但集中80%华侨的南洋只设了7个。[10]赵高峰(2011)对晚清领事制度的发展作了全面探讨。[11]林锋(2012)论述了清政府在英属殖民地设置领事馆的交涉过程。[12]寇玉虎(2012)探讨了清政府在荷属东印度设置领事馆的交涉过程。[13]李文杰(2017)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14]另外,彭南生(1997)[15]、戴东阳(2005)[16]重点考察了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过程。

陈雁(2002)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的外交思想、外交行政和外交实践机制。[17]岳谦厚(2004)考察了民国时期外交官的选拔、任职、考核和俸薪制度的形成过程。[18]申晓云(2013)注重内政与外交的互动考察,从体制演变入手,对民国时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外交人物以及外交机构、制度等诸多方面作出深入考察。[19](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