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制度起源于公元前6、7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城市国家中的“外国代表人”制度,形成于中世纪后期商业发达的西欧国家,但是真正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还是始于18世纪后半叶。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新开拓的市场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面对全新且未知的海外市场,商业竞争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其国内工业生产能力,海外贸易情报也成为左右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各国政府无不在海外情报收集上倾注了巨大力量,古老的领事制度的优点又一次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各国都对领事职责做出了明确而清晰的规定:“领事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国民在外国当局之下的商业和航务,并向他们的政府提供有利于促进贸易的情报。”[1]显然,领事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向本国政府提供海外贸易情报,领事商务报告是近代国际贸易竞争的产物。
领事商务报告是驻外领事定期向本国政府发回的有关驻在国的通商贸易情报,近代西方国家在向海外扩张过程中都曾经发行过此类报告,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比利时、丹麦、荷兰、俄国、瑞典、瑞士、葡萄牙、日本等国。这些驻外领事定期向本国政府发回的有关在任国的通商经济报告,最初是作为商业贸易情报来为本国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和促进对外贸易服务,如今却成为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
在近代西方各国的领事商务报告资料中,英国领事商务报告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是无可争议的。英国曾经在18—19世纪称霸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拥有极其广阔的殖民地,由海外各地英国领事提交的报告汇编而成的、庞大的英国领事商务报告资料,是我们研究世界近代贸易史、社会经济史的第一手史料。尤其是对于东亚国家而言,可有效地弥补19世纪中后期各国贸易统计数据匮乏的局面。除了英国领事商务报告之外,可能是受到语言、文献获取等方面的制约,其他国家领事商务报告的利用状况却是令人担忧,甚至有学者认为:“领事报告是丰富但被忽视的历史资源。”[2]
日本是目前所知的东亚国家中唯一公开、持续、系统地发行过领事商务报告的国家。1872年日本驻外领事馆已经发回驻在地商业调查报告,1882年7月日本外务省开始编纂出版《通商汇编》定期出版物,几经刊名变化,一直持续至1943年终刊。日本领事服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强势干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在19世纪末期日本领事商务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不亚于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领事报告。(www.daowen.com)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效仿西方模式建立了驻外领事和领事报告制度,驻外使臣和领事也发回了一些海外调查报告,但由于清政府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定期、系统地出版驻外领事商务报告,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驻外领事商务报告关注甚少。
近代欧美国家的领事报告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但是,对中国驻外领事报告却一直缺乏利用和研究。事实上该资料原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外务部档案全宗》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外交部档案全宗》,并有大量领事报告当时就已经选载在《商务报》(1903—1906年)、《商务官报》(1906—1911年)、《农商公报》(1914—1926年)、《外交部公报》(1928—1949年)。这些报告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海外华商、中国进出口商品,以及海外各埠自然风俗、市场行情、商业制度、技术革新等信息。对该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史、中外贸易史和海外华侨华商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当前学术出版界日益繁荣,各类原始档案资料竞相影印出版,极大地便利了学术研究。近代美国、日本的驻华领事报告资料已经陆续出版,如果条件成熟,近代中国驻外领事商务报告资料更加应该重新影印出版,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学术出版提供理论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