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政策及环境的研究报告

探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政策及环境的研究报告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本焦点小组讨论旨在分析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与政策的现状,探究苏州工业园区内政、产、学、研等之间的联动与深度融合现状及发展模式,从而为园区在协同创新发展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为中国大学城的提升创新能力以及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探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政策及环境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本焦点小组讨论旨在分析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与政策的现状,探究苏州工业园区内政、产、学、研等之间的联动与深度融合现状及发展模式,从而为园区在协同创新发展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为中国大学城的提升创新能力以及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参与讨论人员的确定与邀请

为全面而深入地讨论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与政策的现状和展望,参与人员的范围确定为以下4类:区内企业家和创业者代表、学校方面的负责人、政府部门和机构负责人、科技园和孵化器负责人。

最终参与人员名单如下:

2.讨论大纲

本焦点小组讨论大纲的主题来源于前期的研究,在相关资料分析、文献研读、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与独墅湖科教区创新创业环境与政策的现状和展望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及分析,提炼了形成了此次焦点讨论的大纲。

具体讨论大纲如下:

①聚焦企业:区内初创企业数量增加快,但存活率较低,成长速度不够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小;区内“海归”型企业技术优势和国际视野较好,但缺乏对国内市场和环境的了解;区内本土民营企业比重小,未能与“海归”型企业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局面;区内缺乏龙头型企业,未能形成自然行业集群;区域产业政策偏重新技术,而忽略商业平台模式,因此区域内技术型企业较多,平台型企业少。

②聚焦创新创业中介:园区政府部门和部分高校组织了很多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但总体来说区内交流活动数量少,多样化程度低,主要原因是民间创新创业非营利组织少、自发活动少,园区缺乏鼓励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政府和学校是区内孵化器与投资的主力,但投资和管理主体较单一,民间力量弱,服务内容多样性程度较低。

③聚焦高校和产学研:区内已聚集一批高校,部分高校发展较好、形成规模,但也有一些高校发展慢,所有高校都认为缺乏资源;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与需求脱节。学生本地就业率不够高;区域内很多企业技术水准高于区内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很难提供高层次的服务;高校和企业合作项目的价值与产出物差别很大,产学研合作市场机制失灵。

3.专题讨论的实施

此次焦点讨论的程序如下:

①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

②参与者自我介绍;

③针对本讨论大纲列举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解决方案

④讨论总结。

三、讨论结果与分析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四、研究结论

本次焦点小组讨论围绕上述5个方面的11个问题,经过讨论得到了一些基本研究结论,具体如下:(www.daowen.com)

(1)企业发展方面

·新兴技术门槛高,成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政府的支持要有长期性和延续性。

·建议对企业的发展分析要分行业,因为各个行业分别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存在结构性的缺陷,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

·政府采购是一个扶持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但需要在执行层面加强监督和设计。

·政府补贴不要大而全,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

·“海归派”创业,其所创业多属于技术型企业,创业周期比较长;其不足是难以接地气,对管理、市场和销售等不熟悉,这需要在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的沟通合作中不断弥补不足。

·对于各家企业来说,良好生态系统都是其需要的,以形成优势互补。

·生物园的场地租金很高,阻挡了一部分创业者,目前也有很多场地空闲着,建议降低租金。

·创新有两种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例如政府部门、科技园以及孵化器在挑选项目的时候应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2)创新创业相关的非营利组织方面

·政府应该对社会机构组织创新创业相关的公益活动给予资助。

·发展民间公益活动,要注重组织模式的优化,要让参与的人能看到益处,并且要形成互惠互利的氛围,尽量避免搭便车

(3)孵化器多样化发展方面

·孵化器要经过挖掘和实践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

·孵化器之间要开放,加强彼此的合作和互动。

·政府要加强对民间孵化器的支持力度。

(4)高校引进和发展方面

·高校的核心使命还应该是培育人才。

·高校充分利用区域的企业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实习和创业是提高大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手段;孵化器可以发展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业务;创业大赛也是帮助大学生创业的一种方式。

(5)产学研合作方面

·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理念、知识水平存在差距,需要有“桥梁”“中介”式的机构。

·高校和企业之间合,应该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建立平台和机制,发布和共享消息。

·鼓励企业家去高校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