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6次做出重要决定。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1999年6月,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策;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成为中关村发展新的重大里程碑。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6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4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57个;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1.8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6 000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中关村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874人,占全市近八成。“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368名人才,占全市七成以上。共有158名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入选“高聚工程”。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百度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科兴生物的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鼓励中关村加快建设人才特区。
中关村每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1/3左右;截至2014年年底,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54家,其中境内156家,境外98家,中关村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0 804亿元。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和北京市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中关村将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中关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涌现出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航天、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关村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1/4,“973项目”占全国的1/3;创制了TD-SCDMA、McWill、闪联等86项重要国际标准,798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中关村的技术交易额达到全国的1/3以上,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2013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超过3.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4 1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超过20%;企业实缴税费1 506.6亿元;企业利润总额2 265亿元,同比增长26.6%;实现出口3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5%,约占全市出口总额四成;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 165亿元,同比增长27%。
中关村目前“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共16个园区。“十二五”期间,中关村将继续完善“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面向未来,中关村示范区将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资料来源:中关村管委会官网.http://www.zgc.gov.cn/sfqgk/56261.htm.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是浦东新区4个重点开发小区之一。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提出,上海将集中力量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申城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就此拉开了序幕。自此,张江高科技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李岚清等先后来张江高科技园区视察,勉励大家把张江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高科技园区。
目前,张江园区注册企业1万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环保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占2/3以上。
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光电子、消费电子终端等,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产值约占全国的1/3。软件行业也聚集了大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研发机构,包括宝信软件、美国花旗、印度INFOSYS、TATA等,全球30强中有8家、中国100强中有11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从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在内的完备创新链。园区形成新药产品超过230个,新药证书超过50个,目前正在研发药物品种近300个。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已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如罗氏、辉瑞、诺华),集聚相关科研机构和研发企业400余家、40余家CRO公司。
文化创意产业,以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网络游戏以及创意设计领域为产业特色,园区集聚了盛大文学、炫动卡通、Blizzard Entertainment(暴雪娱乐)、Electronic Arts(美国艺电)、聚力传媒、沪江网、河马动画等一大批国内外优秀文化创意企业。2008年,张江文化产业园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为国际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低碳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水处理、生物燃料、生物脱硫、节能环保设备研发及环保服务业务,林洋电子、益科博等企业发展迅速。
此外,借助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张江园区着力打造“四新”经济创业基地,培育、引进一批“四新”经济企业,加快推动园区“四新”经济企业集聚发展,使张江成为“四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具体表现为:
①创新资源持续聚集。张江园区现有国家、市、区级研发机构403家,上海光源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国商飞研究院、药谷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以及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高等研究院、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张江校区等近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研究成果、技术支撑和人才输送。
②科技金融不断深化。目前,张江园区集聚了银行类金融机构20家、创业投资机构34家。累计支持企业上市2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9家。园区陆续推出孵化贷、SEE贷、互惠贷、创新基金贷、“张江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理财”产品、张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科技一卡通等,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③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目前,园区从业人员近35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56%。拥有博士5 500余人,硕士近4万人。拥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96人,上海市“千人计划”人才9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5人,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人员约7 600人。涌现出武平、常兆华、于刚、陈天桥等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人物。
④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研究推出张江“创新十条”政策,在股权激励、国资创投、财税扶持、人才集聚方面加大创新突破力度。深入推进生物医药合同化生产CMO试点、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改革试点,推进园区空服中心建设,深化张江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张江土地“二次开发”和工业用地转型,探索建设张江信用体系,争取更多的改革试点在张江先行先试。
综合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健全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推出传奇广场、长泰广场、汇智中心等商圈,完成4万平方米诺贝尔湖公园改造以及张江体育休闲中心项目建设;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推出“2个1 000”政策,将人才公寓的月租金控制在每间1 000元以内,着力营造生活便利、生态优美、服务到位、生活舒适的综合发展环境。
资料来源:①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官网http://www.zhangjiang.net/Default.aspx?tabid=152.
②百度百科:“张江高科技园”词条。
案例3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深圳高新区”)成立于1996年9月,面积11.5平方千米,是国家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6家试点园区之一,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亚太经合组织开放园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全国试点园区以及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深圳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技术创新。营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的综合环境。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高新区正成为“创业的沃土,成功的家园”。
深圳高新区有6大特色:
①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区企业研发生产的基因抗癌药物、SARS与禽流感病毒检验试剂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计算机与通信产品、软件产品、光器件产品、数字电视产品、数字无线对讲机产品以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产品等都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辐射与带动作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已成为高新区主导产业。深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占98%已成为主导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50%。
②不断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高新区已形成了从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到光纤光端、网络设备的通讯产业群,从配件、部件到整机的计算机产业群,从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到系统集成软件的软件产业群,从检验试剂、基因疫苗、基因药物到医疗器械的医药产业群。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10亿甚至10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③“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区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形成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区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学的研发中心,一些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销售额的10%。高新区现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6个、技术中心24个、重点实验室3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3个。
④名校汇聚高新区。“名校在深圳,汇聚高新区”。由48所海内外著名院校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经过8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在深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20 000余人,被授予“广东科技人才基地”;在深创办企业304家,成果产业化项目236个,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由各院校9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已经启动,目前有50家在深设立分中心。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在建设中。虚拟大学园利用大学的有效人才、有效技术,在有效环境下,形成有效贡献。
⑤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孵化器群。由政府兴办的深圳软件园、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国家电子工试中心、生物孵化器;由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虚拟大学园创办的院校孵化器;由政府、留学生协会共同兴办的留学生创业园构成的孵化器群正在形成,目前在孵企业达600余家。由政府、海内外、民间资本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正在为孵化企业提供强大的风险投资支持。
⑥面向世界的科技园区。作为国际科学园协会成员单位和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和美国、意大利、韩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市政府在高新区设立了“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为跨国公司在深投资、设立机构牵线搭桥,为海外科技商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服务。深圳高新区致力于“深港创新圈”的建设,以国际领域有影响、国家战略有地位、区域发展有贡献为定位,借此促进两地资源共享、教育同构和交通便利。园区企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建到国外,使我们的技术进步融入国际技术发展的大平台上。(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①百度百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词条。
②魏达志.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大启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280-520.
案例4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庆高新区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首批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技术服务基地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重庆高新区位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核心区、两江半岛中心地带、成渝经济区重庆门户,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
2010年10月,重庆高新区管委会重新组建,新规划面积73平方千米,其中,东区石桥铺、二郎片区20平方千米,西区金凤、含谷、白市驿组团53平方千米。经过30多年的发展,重庆高新区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配套体系,站在了加快“三次创业”、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
重庆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成功引进华硕电脑建设华硕中国第二营运总部,拥有重庆最大数码产品市场,构建起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的电子信息完整产业链;前沿生物、赛诺药业、泰濠制药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和格力空调、梅安森科技等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蓬勃发展;国家质检中心基地、莱佛士国际教育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高新区拓展区。2011年4月,重庆高新区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3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重庆高新区由九龙坡区统一管理。高新区主要负责经济发展、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职能。目前,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建设管理局、投资促进局、财务局5个内设机构和土地储备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征地服务中心3个事业单位,下属重庆高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金凤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重庆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3个国有企业。
目前,重庆高新区拥有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研院所7家;拥有创新服务中心、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创新服务机构;建成留学生创业园、二郎高科孵化园等一批科技孵化平台和产业楼宇;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及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等系列政策,每年安排科技创新奖励扶持资金将超过1 000万元;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大力争取将高新区纳入国家“新三板”扩大试点;加快与三军医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服”战略联盟,为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支撑。重庆高新区管委会重新组建以来,累计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产品58项,成为重庆市知识产权试点区。
资料来源:①百度百科:“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词条。
②“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官网,http://www.cqgxq.gov.cn/index/.
案例5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合肥高新区”)地处蜀山脚下,董铺水库之滨,1990年10月奠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核心区和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是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荣获全国“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在114家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居第11位。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形成智能家电、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语音、新能源、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迅速聚集,培育了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阳光电源、量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了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惠而浦(中国)、大陆轮胎、长安汽车、晶澳、美国3M、韩国乐天、日本NSK等知名龙头企业,一大批企业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高新区现有企业8 1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余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企业5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5家,上市企业15家,“新三板”企业10家。
合肥高新区科教资源丰富,周边聚集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50多所高等院校和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为代表的300多个国家级与省部属科研机构,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创业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家群体。区内建有融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建成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科园创业服务中心等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孵化企业近千家,孵化成功500多家企业。中科大先研院一期建成投用,已孵化企业67家,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已开工建设。高新区通过提供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孵化资金、创新基金、风险基金等投融资服务,营造适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在高新区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的公司20余家,参与各类技术咨询、产权交易、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60余家,为区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合肥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战略地位,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中科智城建设为契机,聚焦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集聚创新资源,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融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现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的双跨越。到2020年中科智城建设初成规模,园区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机制体制创新取得突破;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体系基本建立,成为创新能力强劲、科教资源丰富、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科技新城。
资料来源:“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官网,http://www.hefei-stip.com.cn/news.php?id=2.
案例6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千米,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千米,下辖四个街道,常住人口约78.1万。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000亿元,同比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8亿元,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800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均保持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5万元,增长9%。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较好发展。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行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江苏省第一位。近年来,园区在转型发展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①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抢抓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大力开展择商选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效。高端制造能级提升,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 200个,实际利用外资267亿美元,其中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0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39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首期投资30亿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竣工投产。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2014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 3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5%,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约发展水平领先,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万元GDP能耗为0.272吨标准煤,CO2和SO2排放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标连续4年列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②聚焦科技自主创新。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创新资源日益丰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4%(科技部火炬中心口径为5%),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8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苏州纳米城等创新集群基本形成。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每年新增科技项目约5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35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4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36件;上市公司总数达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科技金融不断加强,国内首个“千人计划”创投中心暨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加快建设,管理资金规模超600亿元,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运作顺利,一批科技支行、科技保险机构、小贷公司、科技金融超市、融资租赁公司落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③加快建设综合商务城。按照苏州中心城市“一核四城”发展定位,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繁荣。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金融商贸区、科教创新区、国际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加快建设,东方之门、苏州中心、中南中心等多幢地标建筑加快推进,环金鸡湖区域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获批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服务产业倍增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8%;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574家,外资银行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一;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70个。园区已成为全国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和江苏省商贸金融集聚示范区,并成功获批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贸易多元化试点。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启动实施了数字城管、智能公交、智慧环保、智慧医疗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公众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入选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全省首个两化融合示范区。城市环境日益优化,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成白塘植物园等一批开放式生态公园,绿地覆盖率达45%,加强对阳澄湖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7.4,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
④大力构筑人才高地。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支撑。招校引研成效显著,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批世界名校资源,25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在校学生规模超7.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近2万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成功评选七届,共评选出606个领军项目;累计9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19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138人入选“姑苏创新创业领军工程”,均居苏州各区及下辖市首位。在园区就业的外籍人才近6 000名,累计引进外国专家1 000多名,4 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创办了400多家企业,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培训管理中心,重点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企业和人才的服务;专门设立2亿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以留学人员联谊会、博士联谊会等高层次人才组织建设为抓手,努力从创业扶持、薪酬待遇、住房优惠、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多方面为人才创造一流的环境。
⑤持续改善社会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使全体居民更好地分享园区开发成果。区域一体加快推进,推进撤镇建街道改革,“老镇城市更新、动迁社区改造提升、社区干部培训”三大计划扎实推进;累计动迁民房5.72万户,建设动迁房1 300多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教育一体化管理,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建了一批学校、医院、保障房等民生工程;社会治理创新完善,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民众联络所、社情民意联系日、劳资和谐机制、邻里守望等工作获多方肯定,园区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法治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动三级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稳妥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试点,健全完善了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规范了国有土地上企业房屋征收、企业用地回购、国有土地收购工作,切实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有序。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积极弘扬开放包容、现代时尚、精致和谐、创新创优的园区圆融文化,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亮点项目纷纷落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成为苏州市首批文明城市示范城区。
⑥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增创发展优势。中新合作持续深化,坚持“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推动中新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园区获得了第一届新加坡“通商中国”企业奖,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获评中国管理科学奖,中新跨境人民币4项试点业务稳步推进。改革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国资实力持续壮大,着力优化调整国资产业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人才结构,创新市场运作模式,推进国企股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国企总资产近1 700亿元。园区经验加快辐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园区—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苏宿工业园在全省南北共建工业园区考核中名列第一,苏通科技产业园首期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完成,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援建项目加快推进,苏滁现代产业园稳步推进,辐射带动能力得到增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实现“有效覆盖”,湖西社区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园区检察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
资料来源:“苏州工业园”官网,http://www.sipac.gov.cn/zjyq/yqgk/201501/t20150106_333971.htm.
案例7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自治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11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冠有“稀土”专业名称的高新区。稀土高新区位于市区南侧,属全市规划中心,管辖面积150平方千米,其中滨河新区面积为88平方千米。包头“高校园区”和“科技园区”也一并纳入稀土高新区,进一步完善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包头稀土高新区由建成区、滨河新区、希望园区、稀土应用产业园区、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部分组成,总规划面积约12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2.5万。其中位于市区南侧的建成区面积15.54平方千米,全部实现了“八通一平”,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是稀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区。位于昆都仑河东岸、包兰铁路两侧的希望工业园区面积12平方千米,已入驻了东方稀铝、华鼎铜业等大型企业。位于黄河北岸的万水泉地区面积88平方千米,将建成内蒙古西部地区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滨河新区。稀土应用产业园区规划面积5.3平方千米。
包头稀土高新区现有注册企业4 600多家,其中稀土企业65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2家,世界500强企业7家,外资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占自治区的40%;拥有“千人计划”人才6名、占自治区的60%,“草原英才”工程人才26名、占自治区的50%;专利总数2 410项、占全市的50%;研发中心达50家、其中国家级3家,创新创业团队5个,“创业海归”329人。包头稀土高新区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稀土新材料基地、国家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稀土新材料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18个国家级基地(中心)。
园区主要的优势产业包括:①新能源及配套产业,以现有多晶硅、单晶硅、石墨蓄能、热传导、生物质能和风电设备制造为产业和技术基础,继续完善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链;②新能源汽车,以现有的北方股份、恒通金安、宏远电器等企业和动力电池、控制系统、永磁电机的生产能力为产业基础,重点研发电动汽车电机、汽车动力电池、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最终培育出整车;③通用航空产业,依托众翔飞机,抓住国家“十二五”期间逐步开放低空飞行的历史机遇,发挥高新区通用产业先发优势,打造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和飞机驾驶员培训基地,以及通用航空技术研发体系和飞机技术支援与服务体系;④稀土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⑤装备制造产业,包头稀土高新区以北方股份、阿特拉斯、华泰汽车、恒通汽车为龙头,加快形成矿用车和轿车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矿山设备及配套零部件生产。着力打造国家级矿用车生产基地和西部地区轿车生产基地;⑥光电信息产业,东方光大塑料光纤项目,新签约的八寸晶圆项目和在谈的激光投影仪项目,均代表了本行业国内外领先水平;⑦现代服务业。
资料来源:①百度百科:“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词条。
②“包头稀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官网,http://www.rev.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