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书第二章有关创业效能感的研究回顾可以看出,实证研究证实创业效能感对创业活动有着良好的预测作用。创业效能感在一些研究中作为第三方变量,也被视作是创业行为、创业绩效的中介变量,并被证实有显著的中介效应(钟卫东等,2007;Luthans和Ibrayeva,2006)。社会认知理论用三元交互因果解释心理作用机制(Bandura,1986)。在这因果结构中,行为、认知及其他因素与环境互为影响和作用。一些实证研究也为创业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的中介作用提供了佐证。本部分研究把创业活动分成创业意向和新创企业成长,即考虑已经创业和尚未创业但有意向创业的两类群体。创业意向是社会群体中个体创业倾向的指标,而新创企业成长通常作为新创企业绩效指标。本研究将创业效能感划分为创业警觉效能感、风险管控效能感和资源获取效能感,在本章下文中将具体阐述,检验各维度在“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关系中的作用,以探究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作用机理。
1.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与创业警觉效能感
创业警觉是指创业主体对市场中可利用机会的快速识别能力。Schumpeter认为创业机会是与新信息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在于市场始终发生着变化,技术、政策、规则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会产生新的信息,而新信息会改变资源的均衡价格,随之出现大量的创业机会。以Kirzner为代表的现代奥地利学派认为,创业机会是由追逐利润的创业个体在非均衡状态下凭借警觉性(alertness)而发现的(方世建、秦正云,2006)。创业主体不仅仅是发现纯粹偶然的机会,而且是在特定时间下通过警觉搜索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将市场对象所隐含的内在信息外在化,从而发现创业机会。无论是Schumpeter还是Kirzner都强调了信息对创业机会的重要性。按此逻辑,如果外部环境存在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创业个体处于信息交换的创业网络之中,这将增加创业个体发现创业机会的可能性,提高其创业警觉效能感。从创业机会研究的行为学视角看,创业者往往依赖不同的心智捷径来尽可能拓展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些心智捷径构成了创业主体识别机会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创业主体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发现盈利机会,并做出满意的决策(方世建、秦正云,2006);从行为学视角看,有利于这种心智捷径形成的区域创业环境将提高创业个体的创业警觉效能感。
机会的识别和利用是创业活动的首要条件。如果创业主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发现并识别创业机会,那么其将会更有可能产生创业意向,并做出更多的创业行为投入和承诺,从而产生更好的创业结果。Shapero和Sokol(1982)以及Krueger&Carsrud(1993)构建的创业意向模型说明,个体只有具有机会的搜寻和识别能力,才可能产生创业意向,有了创业意向才会采取创业行动,并且创业意向越明显,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Shook等人(2003)把创业过程归纳为“形成创业意向—搜寻和发现机会—做出创业决策—投入创业实践”,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创业意向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无论对于新创企业还是既有企业,创业个体的创业意向在利用商业机会进行扩张、实现技术进步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吴晓波等人(2014)通过向高校大学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层次回归分析,构建了社会网络特征、创业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关系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在社会网络特征与创业意向的因果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一些实证研究为创业警觉效能感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佐证。Chandler和Hanks(1994)通过对美国150位制造行业创业者的调查,检验了创业机会效能感在创业者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创业者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效能感与其初创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Li(2001)提出了一个包括市场机会和潜在危险、战略选择及组织绩效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创业者面临的机会以及潜在的危险将会对新创企业的绩效造成影响,其对中国新创企业的实证研究部分支持了其理论。
根据以上论述,本部分研究在此尝试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a:创业警觉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意向”关系有中介作用。
假设7b:创业警觉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关系有中介作用。
2.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与风险管控效能感
风险管控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如上文所述,风险管控不仅包括风险知觉,还包括在此基础上的评估、判断和适当规避。Petrakis(2005)认为,风险知觉是创业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它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知识和灵活性的影响。风险倾向决定于创业行为框架,它是外部宏观环境到重要个人特质的调节变量。然而,人们的风险行为是不稳定的,受到许多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对风险行为的研究就逐渐被情景和信息加工模型所取代。现在的研究基本上认为风险行为是任务、问题情景和信息加工策略的函数。如果把风险偏好作为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结构,也就是说,把它视作不随任务或情景变量而改变的变量,那么它是不可能通过人们的选择而测量得到的,因为行为要受到许多情景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情景依赖性风险行为”的观点。在Dickson和Giglierano(1986)研究框架中,创业风险包含两类,失败的风险和错失良机的风险,即风险是威胁和风险是机会,两者互相独立。将风险视作威胁会降低创业意愿,这与Venkataraman(1997)的研究成果一致,而将风险视作机会则会提高创业意愿。风险知觉对创业意愿的影响通过影响行为和控制知觉来实现。行为控制知觉是计划行为理论和创业意愿模型中的核心变量。它与效能感和可行性的判断相关。外部环境中创业资源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对创业行为支持的政策和氛围、对创业失败的容忍程度,都会影响“情景依赖性风险行为”。
以往研究表明,创业主体往往利用一些认知偏见来拓展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任旭林和王重鸣(2007)对71名小企业创业者与82名企业管理者基于创业情景的机会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在创业的机会评价过程中,创业者的认知机制是认知偏差系统作用于或通过风险知觉作用于机会评价;创业者比管理者运用了更多的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常常认为自己对自身环境拥有更强的控制力;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的决策往往不是基于对大量随机样本的分析,而是根据少量已经获得成功的样本来做出决策,这会使他们更乐观地展望机会前景,而低估风险;在相似的情景中不考虑过去的经验,对未来结果的预测是以计划与成功的情境作为联系点,往往表现出过度乐观。李华晶等人(2012)基于CPSED项目的调查发现,创业风险、创业资本和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具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感知的创业风险、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创业环境的支持性对创业活动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的创业风险对创业活动具有负向影响。创业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关键是如何在创业决策和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冒险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风险管控能力对创业活动尤为重要。
根据以上论述,本部分研究在此尝试提出以下假设:(www.daowen.com)
假设8a:风险管控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意向”关系有中介作用。
假设8b:风险管控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关系有中介作用。
3.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与资源获取效能感
如上文所述,对获得和整合关键资源能力的信念是创业效能感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创业活动有积极影响。蒂蒙斯(1999)认为机会、资源和团队是创业过程模型中的三个驱动因素,机会吸引创业者形成一个团队,利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开发这个业务机会。李华晶等人(2012)基于CPSED项目的调查结果的研究发现,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创业环境的支持性对创业活动具有正向影响。上文在对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关系的论述中指出,创业环境作为创业活动所处的生态系统影响着创业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最终影响创业绩效,即创业环境是创业活动的系统性背景因素。资源获取效能感作为创业决策和行为的前因变量也会受到创业环境的影响。当政府直接干预资源的市场配置过程,包括提供技术服务、增加资金供给、提供孵化支持等,会使创业主体更有可能获得和整合创业资源,特别是创业资金,从而极大地促进创业活动。东亚经济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结论。Acs(2008)分析了政策对创业活动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教育系统会使创业主体提高其获取创业资源的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会提高其获得资源能力的认知。创业网络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创业网络使网络中个体的创业资源信息的沟通和创业资源的交换成为可能,作为创业网络中的节点的个体将认为其更有可能获得所需的创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更有可能获得创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更倾向于产生创业行为。
一些实证研究为资源获取效能感与创业活动间的关系提供了佐证。De Noble等人(1999)将“对获取和配置关键资源能力的感知”作为创业效能感的维度之一,并认为发展和保留核心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其实证研究支持了他的观点,并证实了资源获取效能感与创业意向、新企业成长之间的显著关系。钟卫东等人(2007)基于孵化器在孵企业样本,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初创科技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尽管在他的研究中创业自我效能用的是单维度,但测量中考虑了资源获取因素,如“能够说服投资者投入资金”等。
根据以上论述,本部分研究在此尝试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9a:资源获取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意向”关系有中介作用。
假设9b:资源获取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关系有中介作用。
本部分研究的各假设归纳如图6.1所示:
图6.1 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意向和创业活动的影响概念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