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过去20年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然而在新一轮高科技和互联网产业带来的创业浪潮中,一些地区却没有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陷入低水平、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复建设的粗放式增长,错过了产业升级或者增长方式转变的机遇。张钢和崔凯峰(2009)在《地区创业水平:对我国31个地区的评价研究》一文中从个体和组织两个维度,针对增长率、存量和频率3个方面来构建地区创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体系评价我国不同地区的创业活动,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因暂无数据而未列入。本书前后文均采用此法)共聚类成7类,说明全国各个地区的创业情况在不同的主因子维度——创业规模、创业比重、创业人数增长率和创业组织增长率维度方面都差异很大。
在创业活动对地区经济影响的评价研究中,目前比较多的是对创业环境因素的评价,这是从地区创业的前因上寻找影响因素。萨克森宁(2000)在《地区优势:硅谷与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指出,一个地区的创业活动不仅依靠单一的创业硬件投资,更需要有利于科技创业活动的软件环境与硬件设施的完美结合。申明浩和隋广军(2005)《高科技创业环境与区域发展循环悖论》一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传统文化浓郁的落后地区,主要是贫穷推动型创业,创业投资资本主要是政府的扶贫救助款项,形成了“贫穷—资金不足—研发技术不强—模仿创业—回报低”的低水平循环,并指出破解这一低水平循环的方法,除了改善硬件环境以外,还需要“改善与科技创业活动相关的适合于熊彼特意义上的能够代表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的企业家的创业软环境”,包括培养创新思想的能力、自由的舆论媒体、非正式聚会场所、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创业安全保障网络、方便快捷的市场通道、执行力型领导层的协作能力等。石峰和赵锡斌(2010)在《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企业创业环境比较分析》一文中利用GEM的创业环境分析框架(包含9个构成要素)来综合评价我国内地不同地区的创业环境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31个地区在创业环境9个方面和22个指标中均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劣势,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对创业环境要求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创业环境又对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有不同的吸引力。而本研究前期访谈和案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区域创业环境确实有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上海、苏州的创业资源区位优势非常显著,而北京的创业政策和创业文化优势表现明显。
基于以上的论述,本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假设,并拟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检验:
假设3:我国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各要素的强弱程度存在差异。
2.行业类型与区域创业环境(www.daowen.com)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14日通过国科发〔2008〕172号文件发布的《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及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认定的高新技术行业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采用这一标准,本研究将调研样本所处行业概要地分为高新技术行业和传统行业两大类。
以往研究表明,区域创业环境各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创业行为产生的影响有差异。例如,王鹤昕等(2009)运用了改进的AHP方法,量化了创业环境要素对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两类不同创业主体的贡献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识别城市创业环境核心优势要素的二维决策矩阵模型。溥首清(2010)对中关村的创业企业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网络和科技产业生态环境是中关村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区域性的创新要素资源投入产出转换器,以实现各类创新主体要素的协同创新和高效产出。科技产业生态环境包括优势高端化生态环境、产业集群化发展生态环境和创业孵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和传统行业企业两类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同问题,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和以上的讨论,本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假设,并拟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检验:
假设4:高新技术行业与传统行业样本,对区域创业环境各要素的强弱程度评价存在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