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创业环境形成的共同要素
比较两种创业环境形成路径,可以发现尽管两种形成路径存在差异,但有一些要素在两种路径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区域创业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共同要素包括政府政策、高端人才、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器、产业联盟)、创业服务支持体系、创业文化氛围等。
政府的财政引导、税收优惠、人才政策、产业扶持、金融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影响了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创业政策本质上就是刺激创业,减少初创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苏州工业园区和中关村示范区都制定有成体系的人才政策,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相关人才政策情况如表3.18所示。人才在市场中发现机会,还需要掌握必要的创业要素,才可能产生创业行为。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服务支持系统正是提供创业要素与给予创业辅助的关键。某一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与创业文化氛围密不可分。Saxenian(1996)通过研究美国创业活动最活跃的两个地区硅谷和128公路后发现,这两个地区创业活动的差异与其文化和制度环境因素有关。
表3.18 中关村与苏州工业园区人才政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关村和苏州工业园区人才政策相关内容整理。
(2)协同创业是共同的选择
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一般只是把企业集聚区域作为企业的经营地点,而新的集群概念是把企业集聚区域作为企业的互动地点,通过互动特别是知识的互动来实现创新,企业是根植在更方便的制度环境中的学习型组织(王缉慈,2010)。企业集聚不仅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更重要的是其技术溢出促进学习型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创业的过程都是创业主体互动的社会过程,需要创业者、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主体发挥协同效应,互动来自基于信任的社会网络。《硅谷前锋:创新和创业的栖息地》也提出,硅谷最大的特点是其作为“高科技技术创业精神的栖息地”,社会组织大量存在,社交活动频繁发展,对促进信息沟通和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业是一个由多个创业主体和要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各主体和要素需要相互协调,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使创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3)创业生态系统是共同目的
在经济系统中,园区就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一样,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园区内的企业以某种关联形成集群,继而在集群内、集群间以及集群外形成资源、信息、知识的交流传递和动态演进(肖勇军,2012)。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是由协同创业的创业者、创业资源、创业行为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将有助于实现创业资源的流动和区域创业环境的动态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技术资源由高校院所流向产业界;借助创业企业融资服务网络加速社会资本流向创业企业;建设和完善市场化的创业服务平台以促进创业要素的融合;加强统筹协调与多边合作并发挥新型社会组织的枢纽作用。
2.两种区域创业环境形成路径的差异
(1)区域创业环境形成的源动力不同
“政府主导外向型创业环境演进”中区域创业环境形成的源动力是政府政策,而“机会主导科技型创业环境”演进中的源动力是创业机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关村具有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聚集了创业所需的人才等资源,科技人才能够利用机会进行聚焦创业,“电子一条街”与产业集群类似。苏州工业园区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其自一开始就是政府政策的产物。从理论渊源和发展历史上看,产业园区的地理邻近和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集聚有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但这两组概念的来源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外力驱动,而后者是内力驱动。园区作为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区域,是一种吸引外资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政策手段;而产业集群则是促进企业繁衍及其互动和创新的发动机(王缉慈,2010)。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已经不可能再依靠传统的对土地、资源、产品等物质资源的占有。如同社会财富的价值越来越多地蕴藏在全球商品链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中,区域创业环境的资源禀赋也更多地体现为对诸种流动资源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因此,需要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挖掘区域中技术创新和文化创造力,加强地区知识接收能力,从而提高区域创业活跃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www.daowen.com)
(2)资源传导机制不同
“政府主导外向型创业环境演进”路径包括,政府主导园区成立、外资企业集聚发展、共生集群、协同创业四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环境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为当地带来外部经济,此即技术溢出效应。[8]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环境形成过程中,资源首先在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传导,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了较为封闭的资源传导方式。随着园区的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集聚,政策引导资源在更多主体间传递。“机会主导科技型创业环境演进”路径包括,机会型个体创业、政府主导园区成立、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创业生态系统四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创新是中关村示范区创业环境形成的核心,政策引导资源在创新创业网络间传递,形成了较为开放的资源传导方式。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政策的差异详见表3.19。
表3.19 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关村创新创业政策对比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螺旋理论解释了区域内的资源传导。Etzkowitz和Leydesdorff(1995)利用生物学中的三螺旋原理,提出大学、企业和政府的三螺旋理论,用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自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基于结构性的安排与制度性的设计等相互联系,进而交互作用并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从而实现三者之间资源最大化共享与信息充分沟通的目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和优化创新创业资源的关键(埃茨科威兹,2005)。
关于创业资源在某一区域内的传导机制问题,很多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对世界各地的创业区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在她的名著《区域优势:硅谷和128号公路的文化和竞争》中通过重点研究比较硅谷与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的创业活动后指出:硅谷的优势在于其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鼓励分享、协作和竞争,形成了崇尚开放与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与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的崇尚等级、孤立和封闭不同。而这种差异导致了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的创新创业发展完全不同的路径和结果。
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影响了资源传导机制,不同的资源传导机制影响了区域内各创业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此所构建的社会网络和创业文化,并最终影响了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