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发展的典范模型

构建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发展的典范模型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9主范畴三:高新技术企业集聚4.主范畴四:创业生态系统表3.16主范畴“创业生态系统”的典范模型中关村示范区持续构建创业政策支持体系,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和服务模式使中关村进入了创新创业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关村指数2018》数据可知,以2013年为基数,基数为100,2017年中关村指数提升到200.9,年均提高25.2。

构建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发展的典范模型

经过开放式编码,本案例的研究最终得到了41个范畴。笔者对资料深入剖析,利用典范模型,得到四个主范畴,即机会型个体创业、政府主导园区成立、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创业生态系统,并用典范模型阐明主范畴与相关副范畴之间的联系。

1.主范畴一:机会型个体创业

表3.13 主范畴“机会型个体创业”的典范模型

上述典范模型为我们呈现出“机会型个体创业”这一主范畴与其他副范畴之间的关系,继而初步构建主副范畴之间的假设关联。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两次到美国硅谷考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一举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在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再向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型地区,被人们称为“电子一条街”。[4]当时国家对电脑产品的贸易保护和屏蔽国际竞争,也对电子街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主范畴“机会型个体创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子一条街”所处的区域高校和人才集聚,这些科技人员对电脑等先进的科技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然而市场的封闭和贸易保护主义,使这种市场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种市场需求催生了计划外的企业,通过经营贸易和技术服务,或给外国公司做OEM和销售代理,获得原始积累,凭一两种科研成果开始创业。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无论是做贸易还是技术开发,都不得不面对因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而带来的种种困境(王缉慈,2001)。各副范畴与主范畴的关系如图3.7所示。

图3.7 主范畴一:机会型个体创业

2.主范畴二:政府主导园区创立

表3.14 主范畴“政府主导园区创立”的典范模型

1987年温家宝同志带领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组总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原海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千米左右的区域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范围。可以看出,政府政策是这一阶段影响中关村区域变化的最关键的因素。

王缉慈(2001)在分析这一阶段的中关村后指出,其存在一系列阻碍建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的因素,包括:不成熟的企业制度,社会资本薄弱,外部环境不能为企业提供充分的支持与服务,没有真正形成专业化经济和发达的社会劳动分工,交易效率不高,等等。尽管这一阶段的中关村存在各种功能缺陷,但政府主导的园区的建立,促进了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区域文化的变迁,使中关村由20世纪80年代初自发形成的“电子一条街”成为大规模的“技术园区”,成为中国高技术行业与国外接轨的智力平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关村在创立之初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此阶段的核心就是创立试验区,这一区域不仅是市场经济制度试验区,也是企业制度创新试验区。主范畴“政府主导园区成立”与各副范畴之间的关系如图3.8所示。

图3.8 主范畴二:政府主导园区成立

3.主范畴三:高新技术企业集聚(www.daowen.com)

表3.15 主范畴“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典范模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在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挑战,各国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内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诞生的。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关村完成了从中国科研中心向中国创新中心的转化。在这一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已经形成了“一区十园”的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进程中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企业数占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全部企业的45%),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中关村成为企业制度创新发展基地。作为我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积极推行先行先试的新政策、新举措,创新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取得了突破,修订了《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条例》,建立了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及协同创新、加强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业投资等高新技术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瞪羚计划”解决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企业上市创业板融资,完善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机制。这些举措都吸引了海内外高端人才加速集聚。

200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R&D的经费支出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了332.6亿元,是2000年的8.6倍,研发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7%。园区企业14 880种产品中,来源于企业自有技术的产品达到85.6%,体现了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领域总收入占总量的90%以上,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点产业,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体现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带来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创新型创业”可以反映这一阶段园区发展的主要特征,定义为这一阶段的主题词。主范畴定义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主范畴与各副范畴之间的关系如图3.9所示。

图3.9 主范畴三: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4.主范畴四:创业生态系统

表3.16 主范畴“创业生态系统”的典范模型

中关村示范区持续构建创业政策支持体系,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和服务模式使中关村进入了创新创业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关村指数2018》数据可知,以2013年为基数,基数为100,2017年中关村指数提升到200.9,年均提高25.2。区内现有科技型企业超过20万家。

从中关村2011年样本民营企业的创业者看,共计有467位创业者各自都创立了2家以上企业,体现出明显的连续创业特点。中关村创业者有两条典型成长路径,“从工程师到技术企业家”,再“从技术企业家至天使投资人”。在中关村,初步形成了与硅谷类似的“创业—成功—再创业”的良性循环,以及“创业—失败—再创业”的独特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关村创业者之间已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网络。

目前,中关村拥有全国最优越的创业服务环境,这体现在拥有全国最密集的创业孵化服务机构,以及产业联盟发展迅速。根据《中关村指数2018》中关村的创投机构近1 500家。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的要求,中关村示范区积极支持创业孵化机构、搭建对接高端产业资源的海外平台。此外,中关村还实施对创业投资机构的风险补贴政策。[5]随着科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逐步完善。

中关村示范区百余家产业联盟涉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方面,成为企业共同投入解决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品牌等共性问题和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载体。诚信为基础的创业者社会网络加快了创新协作纵深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中关村累计成立产业联盟180余家,成员逾万家。创新协作增加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中关村“六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潜力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特征。

中关村示范区涌现出众多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如创新工场:“早期投资+全方位孵化服务”;车库咖啡:“创业者开放服务平台”;常青藤创业园:“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常青藤计划”;汇龙森孵化器:“平台建设+产业聚焦+创业投资”;博奥联创:“创业导师+持股孵化”;清华科技园:“‘四聚’模式+创业投资+创新体系”;联想之星:“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创业联盟”;亚杰商会:“公益性创业辅导平台”;海滨创业服务中心:一个中心、两个突破、三个平台、六项服务;丰台创业服务中心:“5+2”模式[6];创客空间;36氪;等等。中关村示范区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平台型创业企业。

高端人才、创业资本、创新协作、创业服务环境和模式、独特的创业文化,这些要素在中关村示范区不断聚集,使其已经初步形成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本书将这一阶段的主题词定义为“连续型创业”,主范畴定义为“创业生态系统”,主范畴与各副范畴之间的关联如图3.10所示。

图3.10 主范畴四:创业生态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