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入探讨扎根理论方法的应用

深入探讨扎根理论方法的应用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扎根理论是通过归纳的方法,对观测到的现象与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而达到对现象进行挖掘、发展成理论的一种方法论。但不同于定量研究,扎根理论方法是自下而上的,如图3.1所示。

深入探讨扎根理论方法的应用

本部分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指导的质性研究方法,在此对扎根理论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解释为何要选用扎根理论来分析区域创业环境形成机理。

1.扎根理论简介

作为方法论,扎根理论是由两位美国社会学者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最早于1967年发展出来的。他俩希望通过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间的微妙关系,发展出与理论相关的经验性研究,这是一种将理论与经验、抽象与具体联系起来的方法,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归纳抽象出理论的方法,即扎根理论方法,该方法期望解决传统学术理论建构与经验研究间的鸿沟。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程序。扎根理论是通过归纳的方法,对观测到的现象与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而达到对现象进行挖掘、发展成理论的一种方法论(Strauss和Corbin,1990)。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是彼此相关、彼此影响的。[1]由此可见,扎根理论重视理论的发展,并且认为理论需要根植于搜集的经验资料,强调经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持续互动,其基本宗旨是“在经验资料基础上创建理论”。

随着扎根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流派:其一,Glaser提出的经典扎根理论;其二,Strauss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其三,Charmaz提出的构建型扎根理论(李广挺,2012)。程序化扎根理论是在经典扎根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两者在资料分析和编码过程上差异不大,都是将资料抽象形成概念继而形成范畴。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编码步骤和标准化,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分为开放性编码、关联式(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主要步骤,相对于经典扎根理论仅有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两个主步骤,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更加标准化、程序化,便于对概念和范畴整理成理论框架,笔者在这里将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扎根理论研究具体流程如图3.1所示。简单地说,扎根理论方法一般流程就是在界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搜集文献资料,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转录编码,通过资料编码分析后构建理论。这里的编码是指对资料进行分解、抽象、提炼,继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可以看出编码是扎根理论最核心的步骤。开放性编码、关联式(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相互关联。

(1)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

开放式编码是将资料进行分解、检验、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所谓概念化就是资料转换成概念的过程,具体是指分解资料中的句子或段落,使之成为一个个有意义的单元,并对各个单位逐一进行命名的过程。所谓范畴化是指当把有意义的单元进行分别命名之后,把从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聚焦到同一类的过程。对范畴的命名可以来源于文献,也可以研究者自己创造。为了达到准确反映资料本质的目的,务必注意不要遗漏重要信息,尽可能多地运用资料中的词语。此外为了使概念和范畴准确无误,必须在资料、概念、范畴间不断往复循环地检验。

图3.1 扎根理论研究一般流程图[2](www.daowen.com)

(2)主轴编码(axial coding)

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之后,对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建立了概念、发展了范畴,接下来需要对这些范畴进行联结。主轴编码就是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扎根理论典型模型,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到的范畴重新联结来发展范畴,使研究者的研究能够系统深入,但在主轴编码过程中并不构建理论框架。在上述模型中,“因果条件”是指引起现象发生的条件或事件;“现象”是指针对具有核心地位的观念与事件,会有一串行动或互动来处理、管理,或产生一组行动;“脉络”(context)是指一个现象或事件的发生背景,是使行动/互动策略发生的一组特殊条件;“中介条件”是一种结构性条件,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脉络下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行动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的条件;“行动/互动策略”指的是针对现象而采取的行动;“结果”指的是行动完成时的状态,它可以影响下一步的行动。[3]

(3)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

开放性编码是对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后,得到的概念和范畴;主轴编码通过“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来发展范畴;而选择性编码则是要挖掘出核心范畴,探讨范畴之间的关系状态。可以说,选择性编码就是选择核心范畴,利用核心范畴将各范畴有机联系起来,并验证各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对概念范畴的关系编码和关系化。因此,在进行选择性编码前需要充分了解资料。通常选择性编码采用故事线对现象或事件进行描述;对核心范畴和子范畴进行关系与各维度层次的联系;使用资料来证明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

2.选择扎根理论方法的理由

选择扎根理论来研究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机理,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区域创业环境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相关政府机构等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同区域的创业环境形成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彼此在复杂性、文化特征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而仅仅依靠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区域创业环境比较困难。定量研究方法通常是在已有理论的假设基础上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扎根理论不是对某一假设的检验,而是试图去诠释某一特定现象,通过对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来发展理论,这一现象可以是人、物、事件、行为和过程等。因而,比较适用于对复杂的区域创业环境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第二,扎根理论的优势。实证研究方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于已有理论提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容易遗漏真实经济实践中的关键信息;第二,定量研究对客观规律的探究是通过对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测度与计算,因而很难直接研究动态的、复杂的现象和问题,也很难进行开拓式理论研究。对比扎根理论与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发现,在扎根理论中,经验资料的作用类似于实证研究中的变量取值,概念类似于定量研究中的可测变量,主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类似于定量研究中建构的理论模型(李广挺,2012)。但不同于定量研究,扎根理论方法是自下而上的,如图3.1所示。研究者在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问题时,并不提出假设或预设理论模型,而是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继而通过对资料的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来得到概念,发展范畴,并“自然涌现”理论模型。

第三,资料的可获得性。研究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机理,需要涉及多方创业主体,收集每一个主体的相关数据非常困难,特别是非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数据、民营中介服务机构的历年数据、金融机构的相关数据等,很多属于企业或部门的保密信息。即使获取到一些数据,也很难保证某一时间序列内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因而单纯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不太现实。扎根理论是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获取资料的渠道更加广泛。

基于区域创业环境形成机理研究问题的特征和扎根理论的优越性,以及资料获得的考虑,本部分研究将选用扎根理论这种质性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以期使获得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