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于1910年归纳康替龙(1730)、萨伊(约1810)和马歇尔(约1890)有关创业者的论述,明确地提出了创业的概念,他认为创业的本质就是发现、推动新生产要素的组合,创业主要在创造社会经济要素,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1999年,Meyer在管理学会的创业部门成立了“创业领域博士生教育的特别小组”。这个特别小组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为创业研究确定一个学术领域描述。这个负责确定学术领域描述的小组由Meyer和Gartner以及Venkataraman组成,他们将创业界定为关于创新的行为,因此,创业研究领域应该包括:新企业和新组织的创建;关于产品和服务、生产方式、市场和供应来源新组合的创建;对新出现和已经存在机会的识别与利用;利用新出现的与已经存在机会的认知过程、行为和行为模式。创业研究就是对下列要素所进行的考察:创新努力、参与创新的个人和团队、新企业和新组织的出现,以及在创新过程所采用的独特战略;同时进对这些创业努力所产生的宏观效果进行考察,这种宏观效果包括可能的工作机会和财富创造。创业研究要根据背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对于新企业和新组织、既有企业、家庭企业、特许经营企业以及新国际企业来讲,它们的创业活动都有差异。至此,学者们对创业研究领域争论暂告一段落,学者将更多精力放在对创业理论的研究上。
2.创业研究的主流思路
本书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商业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中心在于整合各种必要的资源、利用资源并创造价值。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资源。创业研究者大体上按照这几种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 创业研究的主流思路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特质论”研究强调创业者具有的某些心理特质是导致其选择创业或获取成功的关键,如成就需要、风险承担、控制倾向等。创业者是整个创业活动的中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是推动整个创业活动的关键所在。但在随后的研究中,这一论点遭到了理论及实证方面的严峻挑战。Gartner(1985)指出,创业者间心理特质的差异实际上远远大于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因此根本就不存在典型创业者心理特质,更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去寻找所谓会影响创业决策或创业成功的心理特质变量。另外,Kamm和Shuman(1990)指出,50%的企业是由创业团队创建的,这主要是由于创业团队创建的企业通常拥有更多样化的技能和竞争力基础,形成了更广阔的社会和企业网络,从而有利于获取额外资源。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管团队的构成与特征对创业特别是公司创业的作用,并采用更复杂的理论方法,考虑更多权变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从心理特质或者团队特质单一角度来考察其对创业成功的影响。(www.daowen.com)
Singh(2001)认为以往创业研究缺乏清晰的边界和独特的变量,而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是支撑创业这一独特领域的概念,应该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以“机会”为线索的创业研究大体上包括三类问题:①为什么会存在可以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在什么时间存在?它是如何存在的?②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机会?什么时间发现和利用机会?如何发现和利用机会?③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来利用创业机会?什么时间采用?如何采用?探索影响创业者识别、开发、利用机会的一些关键因素、过程作为“机会论”研究的主要线索和框架(Venkataraman,1997)。以“机会”为线索的研究反映了创业的本质,即通过发现与利用机会而创造价值。
资源与创业者的关系如同颜料和画笔与艺术家的关系那样(Timmons,1999)。如果创业者获取不到创业所需的资源,创业机会对创业者而言则毫无意义。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创业现象的研究显示,对资源可获取性及其价值的预期是影响创业决策的关键要素之一(Evans和Volery,2001);识别并获取人力及组织资源是创业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Brush和Chaganti,1999);开发并转化资源是创业者领导力的一个核心维度,会影响创业的长期绩效(Gupta等,2004)。其中讨论较多的关键创业资源包括金融资本(Hursti和Maula,2007)、人力资本(Haber和Reichel,2007)、社会资本(Dimov等,2007)等。
“管理论”的支持者将探索各类有利于创业成功的创业管理手段作为研究的主要线索和焦点。Stevenson和Jarillo(1994)从战略导向、把握机会、获取资源、控制资源、管理结构和薪酬制度6个方面对创业管理手段进行了描述;Catherine等人(2002)研究了创业管理在监控机制、战略型领导两个方面与传统管理的差异。在传统管理与创业管理的关系上发生分歧,出现了“替代说”“阶段说”“融合说”等不同观点。张玉利等(2004)总结了创业研究领域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创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机会导向、动态性及耦合等,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尽管存在很大差异,却可以相互促进,最终呈现融合并形成新的管理理论的趋势。
3.经典创业模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创业对社会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的日益活跃,创业理论研究受到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Shane和Venkataraman(2000)明确指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创业研究必须能够有自己的概念框架,能够解释和预测一系列创业现象,而不是单纯借用已有理论。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在创业研究领域建立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许多学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经典创业模型,通过对创业研究领域有影响、经典的创业模型进行述评,为研究区域创业环境提供结构性指导。
蒂蒙斯(Timmons)于1974年在他所著的New Venture Creation一书中从创业驱动力的视角创建了创业过程模型。此模型认为创业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其中机会、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并认为成功的创业活动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找到最合适的搭配。创业初期,商业机会较大而资源较为缺乏;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将拥有较多的资源,但这时商业机会可能就会变得相对有限,创业领导者及创业团队需要不断探求更大的商业机会,进行资源的合理运用,使企业发展保持合适的均衡。这一过程正是新创企业发展的实际过程(姚梅芳,2007)。这一模型强调三要素间的动态性、连续性和互动性,认为由于机会模糊、市场具有不确定性、资本市场存在风险,以及外在的环境变迁等,创业过程充满了风险。因此,必须依靠创业者的领导能力、创造能力与沟通能力来发掘问题,掌握问题的关键要素,弹性调整三个层面的组合搭配(丁岳枫,2006)。
1985年加纳(Gartner)在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包含个人、组织、环境以及创业过程四大要素的概念模型来描述创业现象,其中,创业者个人需要具有一定的特质,创业过程主要包括识别和利用商业机会、攫取创业资源、生产新产品、创建新企业等活动,环境包括影响创业活动的宏观与微观要素集合,组织包括内部机构和组织战略选择等因素。Gartner认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有效地管理、协调好这四大要素,使之实现有效配置。这一模型不仅描述了新企业的创建,也适用于单个创业者的创业行为。
Morris(1998)提出了一个创业投入—产出模型,这个模型参考了此前该领域内大多数文献。在该模型中,创业投入包括:机会、个人、组织环境、独特的经营理念以及资源。创业结果(或是产出)包括:一家新企业、价值的形成、新产品或新服务、新的流程、技术、利润和个人利益,以及成长。Morris提出了不同因变量,这些因变量可以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依据。Chrisman等人(1999)提出的创业绩效函数,则刻画了Morris模型的中间部分,即创业投入如何引致创业产出。创业绩效函数表达式为:NVP=F(E,IS,BS,R,OS),其中NVP表示创业绩效;E表示创业者;IS表示产业结构;BS表示商业战略;R表示创业资源;OS表示组织结构、系统及过程。
Ucbasaran等人(2001)在回顾了不同类型创业者的行为差异、创业机会的识别和信息搜集、创业者选择的不同组织类型以及外部环境与创业活动实质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综合的“创业理论研究框架”,涵盖了创业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涉及创业者类型、创业过程、组织类型、创业组织学习和创业结果。Ucbasaran等人提出的不同变量及这些变量间的关系,可以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