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同价值观:文化整合之枢

共同价值观:文化整合之枢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能整合别人,关键是他做到了塑造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如果说毛泽东整合队伍的做法是跨文化整合的一种体现,那么建立共同价值观就是跨文化整合的枢纽。这很像中国今天的产业结构,每个行业到处都是一个个小股力量,但是具备共同价值观的企业,具备强大的软实力,就拥有整合整个行业硬实力的能力。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共同价值观:文化整合之枢

当年初上井冈山时,毛泽东就带领着1000多个人,结果将彭德怀部队整合了,将朱德部队整合了,队伍整合而大。之所以能整合别人,关键是他做到了塑造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如果说毛泽东整合队伍的做法是文化整合的一种体现,那么建立共同价值观就是跨文化整合的枢纽。先做好自己然后才去整合别人。毛泽东带领的队伍虽然规模弱小,也没有充足的枪支弹药,但软实力比硬实力重要,他通过建立、整合队伍的信念和目标,让大家树立共同的追求,达到文化整合的效果。此外,那时候中国在各个地点有一百多处起义,但是都失败了,变成一股股小的力量,这就给了毛泽东这样拥有共同坚定信仰的秋收起义部队整合的机会。这很像中国今天的产业结构,每个行业到处都是一个个小股力量,但是具备共同价值观的企业,具备强大的软实力,就拥有整合整个行业硬实力的能力。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做出的选择,是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长期积淀的产物,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是支持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艰苦努力的结果,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通常这些价值观并没有形成文字,也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不论如何,组织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推动、保护这些价值,若是只注意守成,那是会失败的。总之,组织的生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

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产品会过时,市场会变化,新技术会不断涌现,管理时尚也在瞬息万变,但是在优秀的公司中,企业价值观不会变,它代表着企业存在的理由。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

与个人价值观主导人的行为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这里所说的价值是一种主观的、可选择的关系范畴。一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不仅取决于它对什么人有意义,而且还取决于谁在做判断。不同的人很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如一个把判断作为本位价值的企业,当利润效率创新发生矛盾时,它会自然地选择后者,使利润、效率让位。同样,另一些企业可能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致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利润、企业的价值在于服务、企业的价值在于育人。那么,这些企业的价值观分别可称为“致富价值观”“利润价值观”“服务价值观”“育人价值观”。

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1.价值观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持有的,而不是一两个人所有的。

2.企业价值观是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的价值观。

3.企业价值观是长期积淀的产物,而不是突然产生的。

4.企业价值观是有意识培育的结果,而不是自发产生的。

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往往表现为更深层次的更广泛范围的矛盾。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准则,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每个人也会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企业并购时,企业文化冲突首先集中反映在员工个体不同的价值观上。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接触在一起,必然会相互摩擦、相互碰撞,每一个个体都出于本能,极力维护自己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轻视别人的价值观,使之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灵魂,保证员工向统一目标前进。企业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认真考虑究竟什么是企业最实际、最有效的价值观,然后不断地检讨和讨论,使这些价值观永葆活力。事实上,这样做有助于大家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促进发展。

GE的严厉和它强调共有价值观,并非相互矛盾的事情,二者皆来自相同的根源——企业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数例子证明,企业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成功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并要求员工自觉推崇与传播本企业的价值观。为了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应该用具体的语言表示出来,而不应该用抽象难懂、过于一般化的语言来表示。海尔公司把价值观表示为“真诚到永远”,IBM提出“最佳服务精神”,把为顾客提供世界上第一流的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信念等。同时,不同的企业,其价值观最好尽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示,避免雷同,要做到这点虽然很难,但应努力去做,使价值观表示的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特征,能够把一个企业的对内对外态度和另一个企业区别开来。普诺德的企业价值观——“爱心、正直、创造、奉献”;IBM——“帮助客户带来价值”;万有集团——让3亿人享受放心专业的法律服务;迪士尼——健康而富有创造力吉百利——竞争力、质量,明确的目标,朴实,开放,责任感;美林——客户为本,尊重个人,团队精神,负责的公民感,正直诚实;默克制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各方面绝不含糊的质量要求,科技为本的革新,诚实正直;盈利——从为人类造福的工作中盈利;索尼——提高日本的国民文化和地位,成为行业先锋而非跟随者,向不可能挑战,新生和鼓励个人能力和创造力;宜家——创新,人性化,朴实,追求大多数客户利益和意志力;宝洁公司——领导才能、主人翁精神、诚实正直、积极求胜和信任。

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据以判断事物的标准,一经确立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就会产生长期的稳定性,甚至成为几代人共同信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要遭遇顺境和坎坷,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并以之为自豪,那么企业就具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时期,会存在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其他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折算”成这种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本位价值”。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文化共同体,在其内部必然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本位价值观。这种本位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个性,规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个把利润作为本位价值观的企业,当利润和创新、信誉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它会很自然地选择前者,使创新和信誉服从利润的需要。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意识,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不是通过制度、规章等硬性管理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群体氛围和共同意识引导来实现的。企业价值观能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整体力(合力)作用的结果。企业合力越强,所引发的活力就越强,而针对如何建立共同价值观,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企业领导人的言传身教来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并非天生,需要企业的灌输与宣传,经过不断地潜移默化后,员工才能逐渐接受并内化为企业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与宣传,宣传工作以深化对价值观的认识。

第二,健全配套机制,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www.daowen.com)

第三,塑造企业精神。包括了一个企业所应有的企业传统,时代意识,基本信念,价值观,理念。成功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精神。

一个成熟的企业系统不仅应有完善的组织结构,而且应有较为深厚的组织文化。文化渗透于我们整个企业系统中,它对企业系统的影响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又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无处不在,既以微观的形式存在于较小的群体之中,又以宏观的形式浓缩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没有文化,我们便一事无成。我们对现代企业组织象征方面的研究是极为不够的,情感是维系组织最强有力的纽带,企业也是由文化维系的不可分割的组织,企业人的直觉、传统和信念是重要的选择基础,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

企业文化整合,就是突出文化对企业系统整合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向企业系统的管理机构内渗透,向生产和经营行为中渗透,并向经济领域辐射其影响,形成一种具有强势的精神力量,既维系着企业组织,又影响着企业人的行为活动。所以,企业文化整合又是通过企业文化来对企业所有活动的整合过程。

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意识,共同价值观调整、再造的过程。企业的文化与组织、技术、管理整合相比,是隐性的且根植于员工头脑中,实现其整合较困难。对企业文化整合可理解为对各种企业人群的文化观念系统在不同的层次、水平、层级的整理与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互相作用并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摩尔根、泰勒以及其他人所主张的文化进化,是一种基于各种文化具体特点之上的渐进式分类法。而文化整合的概念,只是在研究不同复杂程度的文化时所使用的一种方法论,它不是关于进化的结论,而是对几种文化类型的整合,文化是在不断地整合中实现进化和变迁的。

企业文化整合既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文化再造和文化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整合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戴尔和肯尼迪在他们著作《塑造公司文化》中指出:塑造公司文化需要“建立共识,彼此信任,建立技巧,耐心和保持弹性——是我们认为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劳伦斯·米勒在《美国的企业精神》一书中提出:“为了发展新的文化,必须动员一切力量,为了改变公司的文化,必须要有实例、训练、指示、教导、强化以及对新作风予以支持的制度。”

企业文化整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同一企业内部文化内容各要素的整合;同一时空中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整合。前一种的文化整合实际上是指当企业处于一般的平稳发展期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弥散、渗透到企业的各种亚文化中。当企业处于转型、变革等剧烈变迁期时,由于原有的主流文化受到挑战,各种外来文化、本企业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和冲突。这时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协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综合合适的文化成分,进行文化创新,形成新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整合分为企业内部文化内容和要素之间的整合和企业(上下游企业、兼并与被兼并企业)之间文化的整合。

企业文化整合过程,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需要坚持宽容的精神,加强理解的意识,进行创造的活动。但在操作上,则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者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由文化的实际状态决定的,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对文化的更高要求。

“有序——无序——有序”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种模式。控制论认为,生物和人类社会内部系统是一个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不断更迭变化的过程,从而构成生命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有序的企业组织是统一、均衡、和谐、稳定的组织,而无序企业组织则相反。

有序企业组织可分为低层次的有序和高层次的有序两类。企业的发展趋势总是由低层次的有序向高层次的有序过渡。在过渡时期,将会出现无序或半无序状态,必须通过整合才有可能顺利进入高层次的有序状态。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实现一个企业从无序到有序的文化梳理过程。一个企业经过大规模的改革或创新活动之后,也必须经过整合,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只有经过整合的文化,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的冲击,才能长期保持自己的特色。通过整合,使企业和文化体系各部门关系和谐,达到健康发展的状态。

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是指人们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企业群体意识是一种组织意识,它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定和实现目标所具有的信念和意识,以及对企业的情感和归属感。企业群体是一种人群结合,个体意识如何融入群体意识中,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群体意识是以共同价值观的认定和实现为核心内容,伴之以归属感等情感。企业群体意识是在平等互利、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各个企业人意识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是由不同层面的员工群体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

企业文化整合,试图将各个企业人的个体意识与企业群体意识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企业意识,构造一种核心价值观得到企业所有员工认可的群体意识。从实践来看,每一个新员工进入企业员工群体,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企业员工群体意识的整合。所谓自觉,就是企业人力资源部在接受新员工加盟时,有意识地对新加盟者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让其首先接受企业文化,也即企业的群体意识,新加盟者也就自觉地接受企业群体意识。所谓不自觉,就是新加盟者在加盟以后,受企业员工群体意识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意识。这两个过程都可以说是一个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整合过程,只不过前者带有引导性、自觉性整合;后者是无引导、不自觉整合。

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源自其几千年不断的战争民族融合。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承载了亿万众生的生存和来自域内外各种势力的不断挑战。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赵、秦、魏等国长城防御体现。从另一侧面也可以说,中华文化根本就是多元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从商周之际的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楚国的狩猎文化;从汉匈之间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都是这种情形的历史写照。为全世界华人引为称颂的大唐盛世,可以说就是民族融合后的产物。风云际会、战争频繁和将星云集的南北朝对抗,说到底就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最终对抗。在两大主旋律最后在隋唐华为统一的乐章,奏响了一曲盛世凯歌。隋唐之际,中原文化面临的生存危机,最终由民族融合解决了。面对彪悍的游牧民族,中原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显得有点弱不禁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原汉民族在组织管理上却是领先的,而游牧民族要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却不能不依靠中原民族的管理能力。这样的历史机遇,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最佳的条件。于是,吸收了先进管理能力和彪悍体性的新民族出现了,它很难说是谁吞并了谁,只能说是互相融合。清朝末年,在内外交困的历史危机前,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从而拯救了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王朝在中西碰撞中不堪一击,从而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重危机。从那时起,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一大批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国的独立富强做出了努力,可惜都失败了。在最危险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革命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最终将中国带出了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奴役的境地。

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和战略是近代中西两大文化交流融合产生的伟大成果。像历史上历次文化撞击、融合一样,这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才完成的。而实践也证明,全盘西化和全盘中化不仅不能救中国,而且将注定失败。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是在一系列的失败的过程中,用血泪换来的。

在面临新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企业治理挑战下,许多企业家、咨询顾问开口必言波特、闭口必说企业文化。当然,这些仅仅是当今中国企业治理理论界全盘西化的一个侧面写照,其实要是方法有效倒也不必多加评论,但事实是许多企业却在实行中发现许多的不适应。那么,到底什么是适应中国企业的治理方式,我们认为它必须立足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和西方企业治理的全新融合、创新的思想体系。而毛泽东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就是适合这一条件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离我们并不远的企业治理文化,我们将从中找寻适合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