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时代背景让中国在中欧竞争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让我们梳理一下当时贸易争夺的情况。
中国官方与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接触是在1575年双方官员的互访和缔约,结果,明政府准许华人至菲律宾,并答应了西班牙的通商请求,开放厦门港,准许中国商船把货物运到马尼拉。这个条约的签订导致了两个影响,一是华人随着贸易船队大批移居菲律宾,二是使中菲之间的舢板贸易和马尼拉—美洲大帆船贸易达到最高峰。
在官方许可下,当时去菲律宾经商或定居的人主要来自福建的漳州、厦门及广东省沿海诸县。漳州的月港以原有的优势地位仍然是中国—马尼拉商品集散地和进出口中心。从这里运往菲岛的中国物品有:生丝、绫绢、绸缎、天鹅绒、棉布、麻织品、珠宝、瓷器、象牙、小工艺品、铜、铁、锡、铅、杂货、硝石、火药、水果、牛马牲畜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丝织和棉织品数量最大。由于西班牙在占领菲律宾的头十年中,对中国商船实行免税政策,使得中国和菲岛的贸易商船增多,贸易额增长很快。下面是有关学者对16世纪后二十年和17世纪中期中国到达马尼拉的商船数和贸易额增长情况的统计。
1580一1642年至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数[17]
1575—1603年至马尼拉的中国商船贸易额[18]
马尼拉大帆船(www.daowen.com)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舢板贸易船每年大约三十至五十艘往返于中国到菲律宾的洋面上,平均贸易额以每年递增二十万比索的速度呈等差数列增长,这为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群岛经营的大帆船贸易提供了充足商品。西班牙继十年对华商免税优待后,于1582年开始收关税,税率为3%。1606年,又增至6%。中国入口的关税在菲律宾群岛贸易总关税中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如在1611—1615年的入口关税中,中国货物的入口税占总数的91.5%。中国商品的关税收益,已经成为在菲岛的西班牙人生存的生命线。
随着中国对菲律宾贸易的频繁,大批沿海华人随商船迁至菲律宾的马尼拉。1571年时,马尼拉的华人只有150人,十多年以后,1588年增至20000人,1603年达到30000人[19]。而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只有1000名。[20]
华人在马尼拉主要从事商业、银钱业、油漆、制鞋、金属制造和农业生产等各种行业。众多的华人群居马尼拉,形成著名的“巴利昂”华人区。菲律宾历史学家说:“‘巴利昂’是西班牙时代马尼拉的唐人街,在菲律宾历史上,它起过重要作用。”[21]当时巴利昂商业盛况空前,店铺林立,一片繁华景象,据记载:“巴利昂是马尼拉商业生活的神经中枢。每天早晨城门一开,西班牙人和菲律宾人从城墙里(市内)川流不息地到巴利昂去采购物品,巴利昂里有几百家店铺发售中国来的产品,还有各行各业的熟练的工艺家随时接应顾客,收费低廉。多明戈·德·萨拉萨尔主教在1590年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说道:‘巴利昂装饰了这城市,所以我毫不迟疑地向陛下断言:在西班牙或这一地带区,没有一个我们所知的城市能像这里一般有这许多值得看的东西,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的全部商务……各行各业和手工艺品的工匠……医生和药剂师……还有许多饭馆,在那里商旅人和本地人去吃饭,我还听说甚至西班牙人也常去那里就食。’”[22]
西班牙著名历史学家胡安·德·拉·康塞普雄在《菲律宾通史》中说:“如果没有中国人的商业和贸易,(西班牙)这个属地便不能存在。”他又说:“如果没有他们(注:指华人),生活会昂贵得多,所有的商品和劳力会稀少得多,而且进出口贸易会更加困难。”[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