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成长:从粗放到精细化不断裂变

企业成长:从粗放到精细化不断裂变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组织一样,是逐渐成长、从综合到细分的过程。总之,企业长成过程是管理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过程,管理部门职能由综合到专业分工的过程,由一般管理能力到高级管理能力的过程。◆ 案例:小米高速成长的历程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6日,虽然仅成立10年,它却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小米成立一年后销售额就达5亿元,2015年销售额达到689亿元,2018年销售收入高达1749亿元,小米实现销售收入九年年均229%的增长奇迹。

企业成长:从粗放到精细化不断裂变

所有企业在刚开始成立时,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是生命最脆弱的时期,容易感染疾病,需要建立自我免疫机制,这一关没通过就容易夭折;过了脆弱期就是成长期,基础教育不分专业,到了高中文理逐渐分开,大学才选专业,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组织一样,是逐渐成长、从综合到细分的过程。

1.成立之初的粗放

在刚成立时,企业规模小,内部分工比较综合,甚至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流程,管理职能部门只做具体事务工作,财务、行政、人力资源综合在一个部门,履行企业运行不可或缺的刚需职能,如人力资源的招聘及入离职手续的办理、财务的做账与报税等,企业在无具体管理制度流程的状态下,全凭创业者个人魅力带领团队前进。

2.成长之困的突围

随着业务的增长,企业人员规模开始扩张,管理幅度在扩大,当到了一定阶段时,管理者会感觉力不从心,直接下属人数太多,急需由老板直接指挥过渡到职业经理人的代理制,通过制度流程来管理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分工需要更精细,人力资源不仅仅是负责招聘与薪酬管理,对于新进人员的培训,尤其是管理干部的培训对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此时,人力资源管理要单独成立部门,从人才的选育用留等方面整体规划,完善管理职能,更好地为业务服务。

3.成长之中的提升

在管理职能部门从无到有后,接下来要从有到优,管理职能的分工更细化,岗位职责更专业化,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触觉对市场更加深入,面对竞争更大,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竞争能力过渡到企业的管理机制。不仅需要培养人才,更需要激发组织活力,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具备的功能不仅扩展了,而且更要强大。

4.成熟之期的精细化

企业进入管理成熟期后,全面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源部裂变出专门的培训组织,成立企业商学院,对各级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提高凝聚力,强化企业文化功能,应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推广部门,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注入企业灵魂。

总之,企业长成过程是管理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过程,管理部门职能由综合到专业分工的过程,由一般管理能力到高级管理能力的过程。

◆ 案例:小米高速成长的历程

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6日,虽然仅成立10年,它却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 小米成立一年后销售额就达5亿元,2015年销售额达到689亿元,2018年销售收入高达1749亿元,小米实现销售收入九年年均229%的增长奇迹。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如此评价小米:“人类历史上达到百亿美元销售额、百亿美元估值最快的公司。”小米的产品从最初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MIUI逐步拓展至手机、平板、电视、路由器、耳机、智能音箱等品类繁多的产品,形成了“相互连接、互为犄角”的产品生态系统。小米希望以物联网(IoT)技术为纽带将不同产品连接成为用户提供智能生活体验的解决方案。截至2019年9月,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含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达21.32亿台左右,遥遥领先于其他IoT平台。2018年7月8日,小米以543亿美元的估值成为香港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543亿美元让小米跃身有史以来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2019年10月,小米首次入选财富未来50强,排名第7,在福布斯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100强中排名第56。(www.daowen.com)

倡导通过将新元素导入现有产品之中为顾客创造价值。在以“中心化、信息单向传递、割裂”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模式下,企业主导产品设计和信息交流,用户只是使用者,几乎没有参与产品设计的权利和机会。用户间缺乏交流渠道,不同产品割裂地为用户解决问题。以平等、开放的原则在个体间建立连接,既是互联网最核心的功能,也是互联网能创造价值的根源所在。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小米(MI,Mobile Internet)率先从“平等、开放、连接”的视角重新审视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以及各种产品之间的关系,力图为手机行业注入新思维。

“为发烧而生”是小米手机最初的定位。除顶级配置外,发烧友还以开发和完善产品功能为乐,小米顺势而为鼓励用户参与手机设计。小米竞争优势最主要来源的MIUI就是研发团队和用户共同开发、完善的结果。小米研发团队积极响应用户在互联网和论坛上的反馈并将用户需要、具有可行性的功能集成进新版的MIUI,从发布至今,MIUI的升级周期一直保持在开发版一周、稳定版一月和代际版一年。用户融入产品设计满足了他们乐于探索的爱好,强化了品牌忠诚度,也让小米免费汇集了无尽有益的创意

2G手机是功能完全由硬件决定的封闭系统。小米通过升级MIUI实现手机功能的不断迭代,让消费者不更换手机仍可以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新体验。从2010年8月16日首个内测版发布,MIUI大版本每年更新一次,到2019年已升级至MIUI 11。 2014年后,小米将手机定位为智能生活的综合控制平台,陆续向路由器、盒子、电视、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生态链产品开放。小米手机对生态链产品的开放让原本孤立的产品变身成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生态系统,形成了与三星苹果华为等手机厂商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拓展了小米的成长空间。

小米秉承“连接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MIUI、米家和小米运动将手机、智能手环、电视、智能家电等硬件连成一张智能生活网。在这张规模宏大的网上,每个节点都能成为吸引顾客的理由,截至2018年12月31日,拥有超过五个小米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用户约为230万,同比增长109.5%。这些节点通过彼此相连为用户创造了单个产品所不具备的智能生活体验。用户通过手机(智能音箱)既可以实现语音实时控制电视、电饭煲、扫地机器人等众多智能家电完成相应指令,也可以约定时间完成相应任务。

小米借助网络社区、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号和小米之家等渠道有效了解用户心声,向用户展示产品和品牌文化。用户之间的交流让乐于探索之人可以享受分享之趣,让想更深入了解产品功能和使用技巧的用户有学习之地。立体化、覆盖线上线下的沟通渠道不仅密切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而且聚集了众多认同小米价值观的“米粉”。

性价比是小米“蓝海战略”的风向标,用户反应是衡量战略成效的重要标准。小米期待用户的反应历经“尖叫”和“感动”两个阶段。 “尖叫”源于小米手机新技术、新设计、新功能或新体验所带来的冲击,而极具震撼感的价格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无论是“全球主频最快、首款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MIUI)”的小米1、“工艺和手感超乎想象、依然全球顶配性能之王”的小米4、“探索黑科技”的小米5、“一面科技,一面艺术”的小米Note2,还是开创“手机全面屏时代”的小米MIX都致力于从硬件、外观、制造工艺和设计理念等方面打造亮点。小米手机虽有特色,但价格只有竞品的50%甚至更低。 随着技术进步和用户审美水平的提升,推出让用户“尖叫”产品的难度越来越大。高溢价是苹果、三星等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若想在被这两巨头占据的智能手机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小米需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远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将质量溢价转化为消费者对企业更好履行“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这一使命的认同。“感动”顺理成章地成为小米所期待的顾客反应。“感动”强调产品优异的质量与具有竞争力价格之间的平衡,体现了企业的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

面对门类如此繁多的产品,小米并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小米只做手机、电视、路由器和智能音箱等产品,掌控小米网、MIUI和供应链等核心环节。小米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坚持“入股不控股”的原则,投资与小米价值观相符的潜力企业。这些被投资企业发挥各自在专业领域的研发、人才和资源整合优势,小米与这些企业共同设计产品,共享品控体系、销售渠道、供应商资源和顾客流量。小米在互惠互利的生态链驱动下通过不断涌现的爆品拓展小米的产品边界和影响力,小米已经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重要前缀。

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超过280家,投资账面价值287亿元。在这些投资对象中涌现出像华米(2018年2月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7.13亿美元)、云米(2018年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市值6.29亿美元)、石头科技(2020年1月15日科创板上市)等一批优秀的上市公司。

小米高速发展是“极致品质、远超顾客预期性价比”的产品哲学从智能手机迅速辐射到种类繁多产品的过程,是优异的口碑通过互联网急剧扩散的过程,是小米产品生态系统日益完善的过程,是小米将科技的乐趣通过更多产品传递给用户的过程。小米高速增长的驱动力既有践行“品质、双赢、效率”等亘古不变的商业原则所带来的持久力,也有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成长爆发力。

从小米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企业的成长过程与生物的进化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由简单生物进化到复杂生物,由低级生物进化到高级生物,由单一生存环境进化到生态环境。生物进化的器官也是由简单综合化,到复杂精细化,如企业组织的成长一样,也是由简单粗放发展到相对杂复精细化的过程,由单一业务发展到生态型业务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