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策

科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策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化,并促使其创造价值。

科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策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其不仅仅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和把我国建设成为汽车强国的重要战略,而且更是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甚至其是否能够科学发展,将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中国梦”的实现。为此,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如下:

1.出台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

2012年国务院已经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然而这一规划至少存在如下问题:(1)规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研究不够,大多数目标几乎难以实现;(2)规划虽然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但却没有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3)规划没有与《中国制造2025》相衔接。故有必要重新出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在这一规划中,按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系统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这一发展规划是其他关于新能源汽车政策的“纲”,也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更加具有系统化和可操作性。只有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系统考虑,才可以避免出现政策的“木桶效应”,不因政策某一方面的短板,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整体的进程。

2.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程即要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普及化、链条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的建设。这就需要:(1)尽可能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唯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具备规模化的条件和基础。(2)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双重机制的作用,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与政策的双驱动。正如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所指出的,汽车产业发展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品导入期政策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汽车产业进入调整期后,应该事先政策与市场的融合[7]。(3)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化,并促使其创造价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即新能源汽车从设计、制造、销售、零部件、售后服务到报废这些链条都应当同步发展并创造价值。事实上,可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条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包括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稀土、硅钢等产业;中游包括电机电控系统、电池等产业;下游包括配套实施、售后服务等产业。上游产业的重点应当是政策的扶持,中游产业的重点应当是有关标准的建立,下游产业的重点则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4)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市场化)建设。新能源汽车商业化主要体现在其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上。就商业模式而言,要协调好能源企业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新能源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协调好新能源汽车企业与新能源汽车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就营销模式而言,则需解决新能源汽车营销模式的创新问题,实现多种营销模式,做到既与传统能源汽车营销模式的整合,又与其有所区别,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能源汽车营销中的应用。就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而言,则需重点解决好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市场作用的发挥。

3.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新能源汽车自主知名品牌的创建。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出台专门的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扶持的政策。(2)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的投入,重点是对动力电池电动机和能量转换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研发,要有中国自己的技术,不能过度依赖进口。(3)提高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系统化、模块化程度,借鉴国外技术指标出台和完善相关标准并付诸实施。(4)提高电池的续驶里程,降低电池的价格,唯有如此方能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其至少面临着两类竞争对手:一类是传统能源汽车的竞争,另一类是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的竞争。(5)实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主名牌创建战略。众所周知,我国是汽车大国,但远非汽车强国,要改变这一状况,积极创建自主新能源汽车名牌已是全球的发展战略。而自主新能源汽车名牌不仅只是品牌是自主的,而且零部件和技术也是进口的,其更加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为此,必须实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主名牌创建战略。

4.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构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平台(www.daowen.com)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把握和构建。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已不再是政府或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形成产业联盟,通过各方构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开展共同攻关,达到技术共享的效果。自2009年3月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以来,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几十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20多家央企组成的电动车产业联盟和地方政府组成的省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这些联盟虽然成立时有着目标和任务,但实际运行情况却不乐观,因此,如何发挥联盟的作用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宋紫峰(2015)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应当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政府的支持不可或缺,联盟成员应覆盖全产业链,联盟应当有自己的目标,联盟成员的权利义务应当明确,且动态调整[8]。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重点任务之一应当是进行联合技术研发,构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以解决制约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加快普及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普及是决定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我国一些地区,低速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非常普及,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充电便利且成本低。电动汽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即使质量高、价格低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主要受制于基础设施数量没有跟上。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在建设以及办理相关手续等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充电桩、换电站、加气站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甚至各地方政府可以依据财力情况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2)完善站点总体布局,将充换电站、充电桩的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住宅小区建设标准的内容之一,力争几年后充换电站、充电桩的数量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匹配,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相匹配,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相匹配。(3)重点解决在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居民充电桩安装问题,这涉及安装位置、电缆铺设、费用承担等众多实际问题。笔者建议,充电桩在小区内的安装应由新能源汽车经销商负责,不应当由购车者承担费用。当然,经销商承担的费用可享受政府一定的补贴。(4)切实执行好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规定。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意见》指出,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加快配建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城际快充站等设施建设。加大财税、金融、用地、价格等政策扶持,通过企业债券、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并制定相关收费办法,允许充电服务企业向用户收费。此外,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PPP等方式参与。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支持移动充电等推广应用,通过互联网盘活资源,为群众提供良好公共服务。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四部委联合下发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和参考。这些意见和规定只有得到切实的实施才具有意义。

6.加快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

重点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服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政府、企业、高校、研究和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走政、产、学、研结合之路。当然,以上四者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区别:政府主要是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引导企业、高校和研究培训机构培养转型升级人才;高校主要承担的是学历教育,高校的学历教育应当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接轨,高校的人才优势也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储备;企业是培养转型升级人才的主体,人才只有在企业的不断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提升,企业应当联合高校和研究和培训机构共同培养人才;研究和培训机构在人才的培养中仅起到辅助的作用,某种意义而言,它是连接企业和高校的纽带,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经过研究和培训机构的训练会更加适应企业需求,企业也需要通过研究和培训机构吸纳能够直接上手的人才,以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需尽早培养形成人才储备,正所谓“得人才者得新能源车天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真正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将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形成怎样的政策体系和怎样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上,政策体系是建立和运行市场机制的前提和条件,市场机制的运行需政策体系加以指引和保障,即运行机制的构建设计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运行机制的实施又对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出了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