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60年的发展可划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阶段。
前30年主要是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根据当时面临外部封锁、百废待兴、基础条件非常差的大环境,以自力更生为主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经过这30年的艰苦奋斗,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不仅生产出重型和轻型商用车,还自主生产出红旗轿车。这个阶段的中国汽车产业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因为在那样一种封锁以及基础条件都非常差的情况下,我们有了中国汽车产业,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在那个阶段中国汽车产业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汽车非常紧缺,到1978年也仅16万辆的产量。当时汽车作为生产资料还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作为生活资料更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缺重少轻、轿车稀缺。
后30年是改革开放后到目前的这段时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阶段。通过引进外资、合资合作的开发路线,解决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短缺的问题,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1994年、2004年国家两次发布汽车产业政策,引导、促进汽车产业尤其是自主品牌走向快速发展、正规化发展的道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产业开始加速发展,目前中国连续5年占据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的地位,占世界销量四分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汽车需求急剧膨胀,由于产量有限、供应有限,从国外进口又需大量外汇,1985年全国生产轿车不到5000辆,进口轿车10万辆,花掉大量外汇。在当时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轿车可以合资,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走一条对外开放的路线来同时满足多方面需求。通过引进外资,一方面节省进口汽车所需的大量外汇,同时也解决了资金不足、开发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初步学会了制造技术、管理方法,构建了比较大的市场;后来在1994年汽车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建立起全套的零部件体系,进入WTO后,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销售体系;在2000年以前还主要依靠商贸公司来销售汽车,2000年以后4S店的形式则大行其道。(www.daowen.com)
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商用车和轿车领域都有合资、引进、自主开发。由于轿车或者乘用车产品是B2C,用户对于品牌非常在意,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引进技术自己做就不如合资做得好。比如夏利,一开始引进技术就没有桑塔纳做得好。当然合资产品也有做得不好的,如广州标致就没做好。在乘用车领域,真正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还是合资企业。但是商用车领域就不一样,有合资也有引进,最后发现合资反而干不下去,比如扬州亚星客车,引进技术反而做得更好,或者说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得到市场的认可。商用车领域以自主创新为主、乘用车领域以合资合作为主,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不是人为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这段时间里,首先我们构筑起了一个现代的汽车工业体系,满足了国家需求,给国家节省了外汇,使整个社会有汽车用,为国家交了比其他产业比例更大的税,还保留了比其他产业比例更大的国有企业,保留了国有职工。其次,又学到了制造技术,现在中国的汽车厂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全世界一半新厂都建在中国。此外,还培养了大量人才,现在我们做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这些人才,大部分是从合资企业出来的,少部分是从海外学成归来为中国汽车产业效力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耀讲过,他实际就是一汽大众培养出来的。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指责的声音,认为汽车产业的合资企业,中方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为什么非要合资?这么说有点欠公平,汽车后三十多年的合资合作得益最大的是国家,既有产品,又有税收,还有就业。其次得益最大的就是汽车使用者。已故张小虞会长的话就是“房市想让它跌总不跌,股市想让它涨总不涨,只有汽车越卖越便宜、越做越好,国家最省心,老百姓可以买到这么好的车”。
总结中国汽车产业过去6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人无愧于这个时代,完成了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前30年的努力奋斗,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结束了轿车是空白的历史;通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构筑起了一个现代的汽车工业体系,实现产业从小到大的转变,同时使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然有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一直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发展,而始终处于国家比较严密的监管下,国家对于汽车的准入一直在管制,对汽车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管理得比较严格。可能有一些问题,比如民营企业是不是支持得少了一点?比如汽车零部件企业是不是支持得少了一点?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应该说这60年发展得很好,但更需看到现在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在面临的问题,不一定是过去做错了,任何时候不管做多少,每一阶段都会面临每一阶段的新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