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帕累托最优与竞争性均衡解析

帕累托最优与竞争性均衡解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只有在不损害生产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前提下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之间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实际上就是要求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帕累托最优与竞争性均衡解析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研究一般均衡模型的条件即经济社会达到最优的条件,考察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效率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条件,从而对一个经济的运行及其结果的好坏作出评价并得出应该如何改善社会福利的结论。显然,要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必然要求商品生产的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生产的商品在消费者之间实现最佳分配。

1.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

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创立了“帕累托最优”的效用规则,奠定了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础。

(1)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认为,个人从消费商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效用或福利是可以衡量的,而且不同个人所获得的效用量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对于A、B两种情况,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于B。这种衡量社会福利能否被改善的标准,称为帕累托标准(Pareto criterion)。

当一个经济发生某种变化后,如果在其他人的福利都不变坏的情况下,有一些人或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了,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会改善。这种按照帕累托标准所作的改进叫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案例11.2 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进

航空公司总是希望航班上座率越高越好,然而他们也知道总有一小部分订了机票的旅客临时取消旅行计划。这就使他们开始尝试超额售票术,就是在一个合理估计的基础上,让售票数量稍大于航班实际座位数。不过,有时确实可能出现所有旅客都不打算改变行程,要按期出发的情形,航空公司必须决定究竟取消谁的座位才好。这里列举几种可能的决定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航空公司只是简单取消最后到达机场的乘客的座位,安排他们换乘后面的航班,而那些倒霉的乘客也不会因行程被迫改变而获得任何额外补偿。结果确认座位的过程演变成让人血压骤升的紧张时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第二种选择可能是由政府出面明令禁止超额售票术。但是这样一来,飞机可能被迫带着空座位飞行,而外面其实还有急于出发的旅客愿意购买这些机票。结果航空公司和买不到票的旅客都受到损失。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尤利安·西蒙提出了第三种方案。西蒙这样写道:“办法非常简单,超额售票术需要改进之处就是航空公司在售票的同时交给顾客一个信封和一份投标书,让顾客填写他们可以接受的延期飞行的最低赔偿金额。一旦飞机出现超载,公司可以选择其中数目最低者按数给予现金补偿,并优先售给下一班飞机的机票。各方受益,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

实际上,目前航空公司采用的超额售票术同西蒙的方案非常接近,区别在于通常干脆以免费机票现金补偿(有时提供相当数量的机票折扣)。人们远比估计的更加愿意接受这种安排。航空公司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继续超额售票,有助于实现航班满员飞行。事实上,免费机票本身可能属于根本卖不出去的部分,航空公司提供免费机票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

这是一个发生于真实世界的帕累托改良。其中牵涉的各方均受益,至少不会受到损失。

资料来源: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指经济社会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不管经济发生何种变化,不再可能使一个人福利增加的同时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时,整个社会的福利就达到了最大。

案例11.3 帕累托最优标准——满意即最优

帕累托是20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是新福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帕累托最优”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经济学的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

这一命题是判断福利优劣的新标准,其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个概念非常地费解,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原来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梨,他们是否就是帕累托最优呢?这取决于甲乙二人对苹果和梨的喜欢程度,如果甲喜欢苹果大于梨;乙喜欢梨大于苹果,这样就已经达到了最满意的结果,也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如果是甲喜欢梨大于苹果,乙喜欢苹果大于梨,甲乙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交换后甲乙的效用都有所增加,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我国学者盛洪在他著的《满意即最佳》里说过一句话:“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项交易是否双方同意,双方是否对交易结果感到满意。”而真是谁也不愿意改变的状态,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

通俗地讲,“帕累托改进”是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福利,用老百姓的俗话说就是“利己不能损人”。同样,只有在不损害生产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前提下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之间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其一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二是实现充分竞争。所谓的帕累托最优,通俗的解释就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但没有任何一方受到损害,而且社会福利要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社会发展要达到最佳状态。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实际上就是要求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资料来源: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www.daowen.com)

(2)经济效率或帕累托最优的边际条件

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状态,如果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这种资源状态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假定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最优分配,如能使各自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就是最优。交换的埃奇沃思盒状图中的交换契约曲线是消费者交换最理想点的轨迹,它表示两种产品X、Y在两个消费者A、B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即交换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消费者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必须在交换契约曲线上,因此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

生产的最优可以利用生产的埃奇沃思盒状图来分析,生产契约曲线是厂商生产最理想点的轨迹,它表示厂商生产两种产品X、Y时劳动L和资本K两种要素的最优配置的集合,即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必须在生产契约曲线上,因此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

将生产契约曲线上所有不同的产量组合绘成生产可能性边界。那么,满足上式的所有产量组合都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所有点就意味着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生产和交换的同时最优是指在生产最优化下生产出来的产品组合恰好可以使交换达到最优,即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最优化。一个经济中无论有多少要素,生产多少产品,多少消费者消费这些产品,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是:对于任何消费者分配的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假定只有两个消费者A与B和只有两种商品X和Y的一个简单经济中,整个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

2.竞争性均衡与经济效率

按照帕累托标准,如果一个经济中所有帕累托改进都已经实现,再无这种改进的余地,这种经济就是有效率的。一个经济是否有效率,简单地说,就是要看经济中所能做出的改进是否都已经做出了。帕累托最优是经济中的交换与生产同时达到最优的理想社会状态,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1)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综述

交换的最优化、生产的最优化以及交换和生产的同时最优化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具体含义。由此可见,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可以概括如下:

交换的最优化,即所有消费者的效用或福利达到最大,其条件是:

生产的最优化,即生产要素的使用与分配最优化,其条件是:

交换和生产的最优化,即资源充分利用下所生产出的产品组合在消费者中分配以后恰好使消费达到了最优化,其条件为:

当上述三个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则整个经济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2)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机制

在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中已经说明,一般均衡状态包括交换的均衡、生产的均衡以及生产与交换的共同均衡。交换的均衡条件:生产的均衡条件:生产与交换的共同均衡条件:显然,在一般均衡的三个条件中,包含着帕累托最优的全部三个条件,所不同的是一般均衡条件多了两个价格比。因此,只要实现了一般均衡状态,就必然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任何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也都可由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

只要整个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只要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或福利,厂商追求最大利润,商品的价格比就会起到调节机制的作用,自动将生产引导到与消费相一致的均衡状态,从而使消费者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这些商品的边际产品转换率。将商品的产量组合(或产品结构)与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组合调整到相一致的水平,会引起对要素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组合)的变化,从而引起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资源重新分配,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会保证资源的利用重新处于最佳状态。因此,要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整个经济就必须是完全竞争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说明一个经济体系是有经济效率的,故经济分析将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与帕累托最优等同。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在所有市场都存在着完全竞争的经济社会,价格机制推动市场运行,导致资源最佳配置,消费者福利达到最大。从这种意义上讲,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论断是正确的。第一定理的结论基于以下主要假设条件: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外部性;没有交易成本;市场信息是完全的;不存在规模经济等。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只要偏好呈凸状,则每一帕累托有效配置可被证明为竞争均衡。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累托有效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任何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而且通过市场达到。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第二定理认为,价格的这两种作用可以区别开来,即我们可以重新分配商品的赋有量来确定个人拥有多少财富,然后再利用价格来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它与第一定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证明了政府可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有所行动,政府所应该做的就是改变个人在初始状态的要素禀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