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供给要素: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

市场供给要素: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0-4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图10-5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是由于工资率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虽然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但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却不一定也是如此。因此总的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一般来说还是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这就意味着,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1.劳动的市场供给

劳动供给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劳动的价格(即工资)、劳动者的偏好(即劳动者对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的权衡与选择)、人口的规模、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地理分布等。劳动的供给曲线反映着劳动供给量变动与工资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其他变量的变化只作为影响劳动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来考虑。现在假定影响劳动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劳动供给量与工资率的关系。

(1)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的市场供给是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总和。因此,必须先从个人的劳动供给开始分析。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可通过对个人最佳选择的分析来推导。如图10-5的Ⅰ图中横轴T表示个人的日工作和闲暇时间,纵轴表示劳动的日货币收入。从Z点向纵轴所引三条斜线(称为劳动者预算线),其斜率表示不同的小时工资率,如w1=。无差异曲线U1、U2、U3表示劳动者个人对工作和闲暇的偏好,劳动者个人最大效用由其预算线可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表示。

图10-5的Ⅰ图中,当劳动工资为w1时,劳动者预算线为I1Z,它和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a1点,此时劳动者留给自己的闲暇时间为T1,而把Z-T1的时间用于劳动的供给,对应于图10-5的Ⅱ图中的A1点。工资上升到w2时,个人面对的劳动者预算线为I2Z,它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a2点,此时劳动者留给自己的闲暇时间为T2,而把Z-T2的时间用于劳动的供给,对应于Ⅱ图中的A2点。随着要素价格的继续上升,如价格为w3时,面对新的劳动者预算线为I3Z,劳动者留给自己的闲暇时间为T3,却多于较低工资水平w2时留给自己的闲暇时间为T2,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反而由Z-T2降低到Z-T3,对应Ⅱ图中的A3点,少于A2点的劳动供给量。于是,通过工资率的变化,能够得到一条过A1、A2、A3三点的劳动供给曲线ls。从Ⅱ图中可以看出,这条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图10-4 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

图10-5 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是由于工资率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不同工资率下劳动者个人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决定于他对工资和闲暇的评价。工资(收入)带来效用,闲暇也带来效用。而劳动带来负效用,收入与闲暇存在替代关系。一方面,当工资率上升时,闲暇的成本上升,每一小时的闲暇变得更昂贵,于是劳动者愿意少休息多工作,即愿意以劳动替代闲暇,这是工资率增加的替代效用。另一方面,工资率的上升增加了个人收入,劳动者个人将需求更多商品和服务,当然包括享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是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各个部分都起作用。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为负。图10-5的Ⅱ图中的A2点以下的所有工资水平,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在A2点以上,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例如,工资为8元/小时,个人工作8小时,个人收入为64元;当工资上升到12元/小时,个人可以考虑仅工作6小时,收入为72元。收入提高了,而个人的工作时间却减少了。

案例10.2 一个和两个挣钱者家庭的劳动供给

20世纪劳动市场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妇女不断加入劳动大军。在1950年,妇女占劳动力的29%,而到1996年,已超过60%。在这一增长中,已婚妇女占了很大的比重。妇女在劳动市场上增长的作用还对住宅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哪里生活和工作越来越成为丈夫和妻子的共同决定。一项研究分析了工作选择的复杂性质,它比较了94个未婚妇女的工作决定和397个家庭户主及其配偶的工作决定。

描述各种不同家庭组别工作决定的一个方法是计算劳动供给弹性。每种弹性都把工作工时数与家庭户主得到的工资联系起来,也与两个挣钱者家庭中另一个成员的工资相联系。下表概括了其结果。

劳动供给(工作小时)的弹性

当较高的工资率导致较少的工作小时时,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因为鼓励更多闲暇的收入效应大于鼓励更多工作的替代效应。这时的劳动供给弹性是负的。上表显示,有孩子的一个挣钱者家庭的户主和两个挣钱者家庭(有孩子或没有孩子)都有向后的劳动供给曲线,其弹性在-0.002~-0.078之间。大多数单个挣钱者家庭的户主处在劳动供给曲线的向上倾斜部分,其中有孩子的单身妇女的弹性最大,为0.106,已婚妇女(为家庭户主的配偶)也处在劳动供给曲线的向后弯曲部分,其弹性在-0.086~-0.028之间。这意味着,在两个挣钱者家庭中,给妇女较高的工资会抑制而不是鼓励更多的工作。家庭户主的工作决定同样对配偶的工资有反应:当户主的配偶挣到较高的工资时,他或她就会减少工作时间。

资料来源:R.S.平狄克,D.L.鲁宾费尔德.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33-534页

(2)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

将所有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得到整个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虽然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但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却不一定也是如此。在较高的工资率水平上,现有工人可能提供较少的劳动,但高工资率同时会吸引新的工人。因此总的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一般来说还是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这就意味着,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如图10-6所示。

图10-6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

2.其他要素的市场供给(www.daowen.com)

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通常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与劳动的供给相比,对其他三类要素供给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其供给曲线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分别分析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供给。

(1)资本的供给

资本分为财货资本(或称资本物)和货币资本。资本财货一般都是生产出来的,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厂商利用资本财货生产商品和劳务。为适应市场竞争科学技术进步,各行各业都不断增加资本,投资增加了社会资本总量。资本财货有别于土地,因为资本财货是由人们生产出来的生产物,而土地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生产要素。

资本财货的供给曲线与一般最终商品的供给曲线一样,是向右上倾斜的,它取决于资本财货的生产成本。在短期内,经济社会的资本(资本财货)总量(指机器、设备、厂房等)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资本的短期供给曲线缺乏弹性。在长期内,经济社会的资本总量可以调整,新的资本财货可以添置,从而增加资本的总量。如果资本财货在相同价格下尽可能多地生产供给,那么资本供给曲线几乎完全富于弹性;如果资本财货只有在较高价格下才能增加,那么资本供给曲线缺乏弹性。

货币资本不是生产出来的,其供给主要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给,也就是取决于与一定利息率相关的储蓄的大小。在利息率一定时,收入越高,储蓄就越多;在收入一定时,利息率越高,一定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也就越多,人们愿意提供的货币资本也就越多。把货币资本的供给看作是利息率的函数,利息率越高,就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使用货币资本就必须支付更高的报酬。因此,货币的供给曲线与资本财货的供给曲线一样,是向右上倾斜的,如图10-7所示,纵轴为利息率水平i,横轴为货币资本的供给量。不同的是,影响资本财货供给的是其生产成本,而影响货币资本供给的是机会成本。

(2)土地的供给

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土地的供给量不但有限,而且基本上是不变的。因为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具有稀缺性、不能移动、不能再生产等特点,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增加或减少供给量。例如,围海造田可增加土地供给量,耕地沙漠化可减少可耕土地供给量。地租(rent)是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获得的报酬。对于个别土地所有者来说,他可以根据地租的高低考虑将土地出租给谁,却不能因地租的提高而提供更多的土地。

图10-7 货币资本的供给曲线

图10-8 土地的供给曲线

这样,把土地的供给量看作地租的函数,土地的供给曲线就是这样一条曲线:最初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达到既定数量以后成为价格弹性为零的垂线。如图10-8所示,纵轴表示地租r,横轴表示土地的数量LD。在土地尚未充分利用之前,土地的供给量随着地租的提高而增加,土地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见图中曲线的OA段;在达到土地的数量极限LD0以后,土地的供给量不再随着地租的提高而增加,土地的供给曲线变成垂线,见图中曲线的A点以上部分。

案例10.3 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

房产交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房价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与房地产的关系决定了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的相互依赖性。土地具有稀缺性、不可移动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和有限性。由于房地产必须固着在土地上,因此房地产也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征,并且房地产的价格也天然地和土地价格互相作用、互为因果。当前我国土地的供给具有政府高度垄断的特征,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的机制主要是土地储备制度和公开招拍挂制度,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和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权来调控土地市场供求关系。一方面,本来多头、多渠道的供应与需求呈现平衡状态,被垄断后,市场供应量减少,需求急剧上升,直接引起地价上升;另一方面,政府利用价格杠杆调控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土地被配置给最优利用者,也就是出价最高者。因此,高土地价格必然推动高房价

其次,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是否仍是决定未来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这一点仍存在争议。部分人士坚持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存在“刚性需求”的观点。在近年的房价上涨中,房地产商一直将房地产刚性需求理论当作价格上涨的金科玉律。其含义是不管贫富贵贱,最起码得有个睡觉的地方吧。“刚性需求理论”似乎已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证明一个地方房地产市场的光明前景。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也表示:“中国的楼市正处在一个成长性的阶段,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旧城改造和现有人均住房面积都决定了中国的楼市存在很大的刚性需求,发展空间很大。”房地产商潘石屹表示,将楼市销售量恢复的原因归结于个别人或房地产商的炒作,“太高抬了房地产商”。

另外一些人士则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商品房的需求是弹性需求。如有人指出,房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福利房和二手房。商品房只是房产各种形式中的一种。开发商巧妙地偷换了房产的概念,他们宣称的房产就是商品房,买房就是买商品房,房产的刚性需求理论就是商品房的刚性需求理论。实际上,老百姓买房子的选择不仅限于商品房,还可以选择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福利房和二手房。因此,商品房的需求是弹性需求,可以被替代,不是刚性需求。经济学家易宪容则表示,目前国内房地产商或某些人讨论房地产时,一般会把房屋需要与房屋需求混为一谈。住房的需求其实是指住房的有效需求。它如商品的有效需求一样,不仅反映了个人对商品的需要,而且必须有经济支付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他对住房的期望值有多高,都无法把个人对住房的需要转化为住房的需求。因此,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就得建立在民众有能力购买得起住房的基础上,建立在民众的对住房购买的支付能力的基础上,离开这点那只是住房需要或潜在需求而不是现实的住房需求,也不是住房的有效需求。有网友则指出,一种需求即便是刚性的,但要实现也是有条件的,老百姓讲个人经济条件,政府讲全局条件,只有条件具备,这种需求才是可以实现和释放的;条件不具备,再刚性那也只是潜在需求。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针对房地产改革10年后市场困局表示,房地产改革已经10年了,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也达到28平方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多少已经得到解决。不能总讲刚性需求,事实上,目前的需求已经相当弹性。光靠首次购房的人群已经很难支撑这个市场。

最后,房地产市场结构特征维持和推动了房价居高不下的趋势。近年来,有些学者用市场集中度、房地产差异性、房地产业进入壁垒等指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后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呈现区域性寡头垄断的特征。正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垄断性,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竞争方式主要为垄断定价、价格歧视和价格合谋,而非价格竞争则以概念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品牌差异化为主。房地产市场的寡占影响了市场上正常的竞争活动,市场调节作用失灵,最终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采取相应政策与措施,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由寡占向竞争的健康方向发展。

资料来源:http://www.022net.com/2009/6-6/50665016276558.html

(3)企业家才能的供给

企业家才能的供给通常被看作是一种高级的劳动供给。由于企业家需要受到较高的教育和特殊训练,因此其成本也是相当高的。同一般工人的劳动相比,企业家才能的供给更依赖其成本,这就使其供给曲线更接近向右上方倾斜的一般商品的供给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