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完全竞争下厂商的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下厂商的短期均衡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知道,当厂商实现MR=SMC时,有可能获得利润,也可能亏损,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在内,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可以表现为图7-4中的五种情况。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得出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P > SAC时,企业获取利润。

完全竞争下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消费者的偏好与收入都不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市场需求曲线是既定的;厂商的生产技术与成本也不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市场供给曲线也是既定的。在既定市场,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这里,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短期市场均衡,对厂商均衡和行业均衡分别加以考察。

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中,市场的价格是给定的,而且生产中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的,也就是生产规模是一定的,所以在短期,厂商是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

我们知道,当厂商实现MR=SMC时,有可能获得利润,也可能亏损,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在内,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可以表现为图7-4中的五种情况。

图7-3 某完全竞争企业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图7-4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各种情况

在图a中,厂商根据MR=SMC的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确定E点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均衡产量为Q*。从图a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厂商的产量为Q*时,由于价格为P0,即AR=MR= P0,厂商的平均成本为Q*F,厂商实现的总收益为P0OQ*E所组成的矩形,厂商的总成本为OQ*乘以Q*F,所以图中的阴影部分即为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厂商是盈利的。

在图b中,厂商的需求曲线相切于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厂商根据MR=SMC的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确定E点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均衡产量为Q*,此时,总收益等于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在此情况下,企业实现了所有的正常利润,也就是说,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恰好相抵,此时E点也称为收支相抵点。

在图c中,由均衡点E和均衡产量Q* 可知,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量相当于图中的矩形阴影部分面积。由于在Q*的产量上,厂商的平均收益AR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所以,厂商虽然亏损,但仍会继续生产。因为这样厂商通过生产可以弥补全部可变成本和部分固定成本,比停产的损失要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往往会选择继续生产。

在图d中,厂商的需求曲线相切于平均可变成本线的最低点,厂商根据MR=SMC的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确定E点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均衡产量为Q*,此时,总收益等于总可变成本,厂商亏损掉全部固定成本,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此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厂商生产与不生产的亏损有没有差别?我们发现,此时厂商生产与不生产亏损的都是固定成本,所以在E点厂商处于停产临界的状态,所以E点被称为厂商的停产临界点。

在图e中,厂商的需求曲线低于厂商的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厂商进行生产不但不能弥补固定成本,连可变成本都弥补不了,所以,此时厂商选择停产。(www.daowen.com)

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得出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

P > SAC时,企业获取利润。

P = SAC时,企业处于收支相抵点。

AVC < P < SAC时,企业在亏损状态下生产。

P = AVC时,企业处于停产临界状态。

P < AVC时,企业应该停产。

案例7.3 泛美航空公司的终结

1991年12月4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日子,世界著名的泛美国际航空公司寿终正寝。这家公司自1927年投入飞行以来,数十年中一直保持着国际航空巨子的骄人业绩。有人甚至认为,泛美公司的白底蓝字徽记(PAN AM)可能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企业标识。

但是对于了解内情的人来说,这个巨人的死亡算不上什么令人吃惊的新闻。1980~1991年,除一年外,泛美公司年年亏损,总额接近20亿美元之巨。1991年1月,该公司正式宣布破产。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这个日子同公司关闭之日相距将近一年。究意是什么力量支持垂死的巨人又多活了一段时间?而且,就在1980年出现首次亏损后,为什么不马上停止这家公司的业务?又是什么因素使这家公司得以连续亏损经营长达12年之久?

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以市场供求曲线为基础的企业进出(市场)模式作用的结果。可变成本是随生产规模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按照企业进出模式,只要企业的平均成本高于平均销售价格,必将导致企业亏损。但只要该企业的平均可变成本不高于平均销售价格,这个企业的经营就算是有经济意义的,也就可以继续存在。当然,企业要想在亏损情况下继续经营,必须通过出售其原有资产来维持。泛美公司在几十年的成功经营中积累了巨大的资产财富,足够它出售好一段时间的。自80年代起,这家公司先后卖掉了不少大型财产,包括以4亿美元将泛美大厦卖给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国际饭店子公司卖了5亿美元,向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出售太平洋伦敦航线,还把位于日本东京的房地产转手。到1991年末,泛美已准备将自己缩减成以迈阿密为基地的小型航空公司,主要经营拉美地区的航线,而把其余全部航线卖给三角洲航空公司。换言之,在整个80年代,尽管泛美公司仍然坚持飞行,但同时已开始逐步撤出国际航空市场。其实,在现实世界里,“企业进出模式”中的“撤出”通常就意味着缩减规模。

至于市场经济是否应该加速企业撤出的问题,经济学家之间也是争论不休。从泛美公司的例子来看,撤出是一种渐进过程。工人们可以多安心工作一段时间,晚一点再考虑转换工作的事情。然而泛美的股票持有者不这么看。他们的利益全在公司多年积累的家当上,当然不同意公司出售资产维持经营。也许他们并不了解实情,仍然抱有一线希望,以为公司只要变卖一些家产就可以渡过难关,否则肯定会设法迫使它早些关门。

资料来源:张云峰等.微观经济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第115-1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