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消费者对于任何两个商品或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只能做出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商品的偏好大于对B商品的偏好;对A商品的偏好小于对B商品的偏好;对A商品的偏好和对B商品的偏好相同。该假定保证了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因而也是理性的。由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稀缺物品,所以,不饱和性假定主要是适用于“好的东西”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坏的东西”。在这里,“坏的东西”如空气污染、噪音等。
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消费者偏好的概念。所谓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喜好程度或购买欲望的强烈程度。消费者之所以在相同收入、相同价格条件下购买不同的商品组合,是因为他们各自的偏好不同。为了将消费者复杂而丰富的个人偏好抽象为易于处理并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首先对消费者偏好做如下基本假设:
1.偏好的完全性。即消费者对于任何两个商品或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只能做出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商品的偏好大于对B商品的偏好;对A商品的偏好小于对B商品的偏好;对A商品的偏好和对B商品的偏好相同。对A商品和对B商品的偏好相同,称为对A商品和B商品无差异。
2.偏好的可传递性。指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消费者必定有对A的偏好大于C。该假定保证了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因而也是理性的。(www.daowen.com)
3.偏好的非饱和性。即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这就是说,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或者说,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消费者总是感觉多多益善。由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稀缺物品,所以,不饱和性假定主要是适用于“好的东西”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坏的东西”。在这里,“坏的东西”如空气污染、噪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微观经济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