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出清假设:市场供求自动调节的假设

市场出清假设:市场供求自动调节的假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市场出清是指在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地消除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也就是市场在短期内自发地趋于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状态。市场出清假设的本质就是,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市场出清假设与前两个基本前提假设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是前两者的逻辑推论。

一般来说,市场出清是指在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地消除超额供给(供给大于需求)或超额需求(供给小于需求),也就是市场在短期内自发地趋于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状态。在均衡的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意愿供给等于意愿需求。

市场出清假设的本质就是,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因为一旦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至工资降到使雇主愿意为所有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因此,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

市场出清假设与前两个基本前提假设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是前两者的逻辑推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围绕着这三个基本前提假设而展开,从以上三个基本前提假设出发,通过数学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案例1.4 理性成就快乐: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地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比如,刚刚买回车子,没过两天,这款车子却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子,该小区的房价最近却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应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就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东西。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来的商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的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是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

资料来源: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

本章结束语

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而满足需要的手段即资源是稀缺的,因此,经济学常常被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们无限需要的学科,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最佳配置。经济学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同时产生的。《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现代经济学根据其具体考察的领域和角度的不同,通常被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古典经济理论到现代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微观经济学分析单个基本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剖析和阐明经济体系基本功能赖以实现的价格机制,所以微观经济学常常被称为价格理论。

经济学的研究从不同的分析视角,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静态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中的自变量为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情况以及实现均衡的条件,均衡分析包括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比较静态分析是在原有的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考察或比较在这些条件变化以后均衡状态相应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但并不论及怎样从原来的均衡状态过渡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动态分析则是要考察经济活动的实际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是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述,是抽掉次要因素、规定典型环境以突出主要经济变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归纳分析是指把观察到的实际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然后考虑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概括出经验性的结论。演绎分析是从假设的条件着手,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从假设中引出结论,确定原则。(www.daowen.com)

在对微观经济学进行的分析推理中,常见的三大假设包括“经济人”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和市场出清假设,其中“经济人”是最基本的假定前提。按照经济人的假设,市场中的所有个人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都是如此。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买者和卖者(我们称之为微观主体)对自身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过程。

关键词:经济人 资源稀缺 机会成本 价格机制

复习思考题

1.解释下列概念:需要(欲望)、稀缺、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比较静态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价格机制、经济人、市场。

2.经济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3.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假定前提是什么?

4.下面几项经济分析哪些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哪些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

(1)截止到2005年12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8189亿美元;

(2)与前年相比,去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略有提高;

(3)公共汽车的票价上涨50%,并不会引起乘客数量的大幅度减少;

(4)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5)个人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注释】

[1]参见夏尔·季德等著:《经济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