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际成本核算法:原材料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

实际成本核算法:原材料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是指每种材料的收、发、结存核算均按实际成本计价。其特点是从原材料的收发凭证到明细分类账和总账的登记,全部都是按实际成本反映。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购入的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验收入库的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已付款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但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发票账单未到,无法确定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核算法:原材料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是指每种材料的收、发、结存核算均按实际成本计价。其特点是从原材料的收发凭证到明细分类账和总账的登记,全部都是按实际成本反映。

(一)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核算应设置的账户

采用实际成本进行原材料核算的企业应设置下列账户:

(1)“原材料”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库存各种材料的收发与结存情况。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发出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该账户应按材料的品种或规格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2)“在途物资”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材料物资的采购成本。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购入的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验收入库的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已付款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但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该账户应按供应单位或物资品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3)“应付账款”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该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借方登记已经支付或抵付的款项;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该账户按照供应单位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4)“应付票据”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该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企业已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金额;借方登记到期支付的商业汇票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金额。该账户按照承兑人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5)“预付账款”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预付的款项和补付的款项;贷方登记收到货物时根据发票账单金额应付的货款和收回多付的款项;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企业实际预付的款项;期末余额如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支付的款项。该账户应按供应单位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将此业务在“应付账款”账户中核算。

(二)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核算内容

1.取得原材料的核算

(1)外购原材料

企业购入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包括以下内容:

1)买价。买价是指购入原材料时发票所列的货款金额。

2)运杂费。其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

3)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4)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包括挑选整理中发生的人工费、其他费用支出和必要的损耗,并减去回收的下脚料价值。

5)购入材料负担的税金和其他费用。

购入材料时所支付的税金是否计入材料成本,需视具体情况而定:①购入材料应负担的价内税,如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构成材料的成本。②购入材料应负担的价外税,如增值税,应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分别处理。一般纳税人采购材料支付的增值税,凡专用发票、完税证明等有关凭证中注明,并按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不计入所购材料的成本,作为进项税额单独记账;购入材料用于非应交增值税项目或免征增值税项目的以及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完税证明等有关凭证的,支付的增值税计入购入材料的成本。小规模纳税人购入材料所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无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凭证,其支付的增值税额均计入所购材料的成本。③进口材料所缴纳的关税,构成进口材料的成本。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凡是能分清的,可以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能分清的,应按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等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

企业外购原材料时,由于采购地点和采用的结算方式不同,经常会出现材料入库和付款时间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会计处理也不一样。

1)货款已经支付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同时材料已验收入库。

【例4-4】甲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6月28日以银行汇票从S公司购进甲原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现材料已验收入库。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甲材料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1170002)货款已经支付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例4-5】承【例4-4】,假定甲公司以商业承兑汇票购进该批材料,但至月末该批材料仍未运抵甲公司。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①采购材料

借:在途物资——甲材料 1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贷:应付票据 117000

②假定7月3日该材料运抵甲公司

借:原材料——甲材料 100000

贷:在途物资——甲材料 100000

3)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尚未支付。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发票账单未到,无法确定实际成本。发生这种业务是由于材料运输时间短于结算凭证的传递时间所致,一般在收到材料后的短时间内结算凭证就能到达。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在月份内发生此类业务时,可暂不进行总分类核算,只将收到的材料登记明细分类账,待有关发票账单到达支付货款后,再按正常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如果月末发票账单还未到达,为了使账实相符,应按材料的合同价格暂估入账,下月初做相反分录予以冲回,收到发票账单后再按照实际金额记账。

【例4-6】承【例4-4】,假定6月30日该批材料已运抵甲公司,但发票未到。根据过去交易的情况,确定甲材料的入账价值为98000元。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①月末材料入库(www.daowen.com)

借:原材料——甲材料 98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98000

②下月初(7月1日)红字冲回

借:原材料——甲材料 (98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98000)

注:本书用括号表示红字。

【例4-7】承【例4-6】,上述购入的甲材料于次月收到发票账单,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材料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额为17000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甲材料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贷:银行存款 117000

4)货款已经预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例4-8】甲公司2013年6月1日预付20000元给D公司用于购买乙材料,6月10日,乙材料已运抵甲公司,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①支付预付款

借:预付账款——D公司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②采购材料

借:原材料——乙材料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贷:预付账款——D公司 117000

在材料收入业务繁多的企业里,为简化核算工作,也可以采用汇总核算形式,即定期汇总收料凭证编制“收料凭证汇总表”,于月末时汇总进行原材料收入的总分类核算。

2.发出原材料的核算

前已述及,“原材料”账户按实际成本记录的情况下,发出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应按一定的存货计价方法确定。在会计核算上,发出原材料时,应按其具体用途反映原材料的实际耗费情况,按其用途和实际成本,分别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企业发出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原材料,借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

【例4-9】甲公司2014年6月末,汇总库存材料领料凭证,本期发出材料共30000元,其中:产品生产领用10000元,车间机物料消耗2000元,销售部门领用5000元(销售材料),在建工程领用6000元(增值税问题略),为销售产品领用1000元,行政管理部门领用6000元。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 10000

制造费用 2000

其他业务成本 5000

在建工程 6000

销售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6000

贷:原材料 30000

基建工程、福利等部门领用的原材料,按实际成本加上不予抵扣的增值税额等,借记“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按实际成本,贷记“原材料”科目;按不予抵扣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对于出售的原材料,企业应当按已收或应收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实现的营业收入,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应交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出售原材料的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由于其收入、发出及结存都按实际成本计价,所以能直接提供材料的结存数额,为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提供较准确的材料耗用数,而且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材料收发业务也比较少的企业来说,核算工作较为简单。但是,这种计价核算方式不能在账簿中反映采购的材料成本是节约还是超支,不便于对采购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有效的考核。另外,在材料品种较多、收发业务频繁的情况下,核算工作量较大。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方法一般只适用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少的中小型企业。

小思考

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