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保护伞: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保护伞: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们的健康状况,基本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组成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要坚持问题和需求双导向,最大限度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思路,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问题。

保护伞: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健康是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健康是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其国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之一。

(一)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们的健康状况,基本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组成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5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解决了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但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现阶段,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中极为关注的问题,完善其相关制度成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及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指由政府统一组织,向居民公平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我国目前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组成。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构成。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既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用水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规范诊疗程序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这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是新时期我国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做出全面部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要坚持问题和需求双导向,最大限度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

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思路,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问题。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以建机制为重点,加快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用中国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

2.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管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为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2020年搭建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框架

3.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巩固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以药补医”成果。明确政府办医职责,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科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各级各类医院要制定章程,健全决策、管理等制度,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落实“两个允许”,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强化医院党的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到2020年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4.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六统一”政策,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强制度间衔接。实现群众异地就医基本医保直接结算。逐步在公立医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付费方式改革,同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落实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支持其参与基本医保经办服务。

5.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完善并落实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政策,鼓励新药研发,加快推进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采取定点生产、市场撮合等措施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完善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机制,推进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降低虚高价格。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药品特别是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用药行为。

6.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

构建集中、专业、高效的监管体系,实现全行业覆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提高依法执业水平,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行业法规标准体系,强化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患者依法就医、医患纠纷依法处理,坚决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活动,形成全社会尊医重卫的氛围。

7.以强基层为重点,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优惠政策倾斜基层,促进基层“软件”和“硬件”双提升。深化医教协同,制定实施卫生人才培育培训规划,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做实做好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8.坚持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www.daowen.com)

大力抓好健康促进,广泛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坚持防治结合,因病施策,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有效防控各类重大疾病。深入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妇幼、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推进健康城市、村镇、社区、学校、家庭等建设。加强大气、水、土壤、工业污染等治理,建设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不让一名群众因健康问题在奔小康的征程中掉队。

9.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落实中医药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生、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加强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保护、抢救及整理。发展中医保健服务,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

10.发展健康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消除政策障碍,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卫生与健康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与旅游、互联网体育、食品行业等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深化“医科协同”“医工协同”,加快医学与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医药工业。

11.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

继续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健全完善税收、住房、就业、家庭发展、托幼服务等社会经济政策,与生育政策配套衔接,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开展生育意愿调查和“全面两孩”政策评估工作,科学研判人口形势。从实际情况出发,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口环境,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强化人力资本优势。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养老服务。

党和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着力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进行的大规模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地增加。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试点工作,由于解决了农民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工作进展顺利,原定于2010年农村地区的“全覆盖”计划,2008年已提前实现。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于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已开始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逐步完善。

(二)积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搭建人民美好生活平台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7年的76.7岁提高到2018年的77.0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6/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6.8‰下降到6.1‰。

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3.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3亿人次(增长1.6%)。2018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6.0次。2018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达19.2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4亿人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3.1%,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2018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30.0万人,比上年增加55.1万人(增长4.7%)。2018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22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34人。

201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57998.3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28.3%,社会卫生支出占43.0%,个人卫生支出占28.7%。人均卫生总费用4148.1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4%。

截至2018年底,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45.4%开展了预约诊疗,90.8%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52.9%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85.8%参与同级检查结果互认,70.9%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健康中国“三步走”的目标: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如果说,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一个总纲的话,这些文件则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绘就了“路线图”和“施工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人民健康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居民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病呈现井喷之势,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关键是人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世卫组织研究表明,医疗对人口健康的贡献率不到10%,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最大。环境、运动、饮食均会影响健康,比如抽烟、酗酒熬夜、不运动、暴饮暴食、空气污染等。一些重点人群需要特别关照,一些慢病需要规范管理,有些生活、生态、社会环境需要改进。这意味着此前财力、物力、人力重点投入到医疗的发展模式要改变,不能再以治病为中心,而是以健康为中心。正因如此,2019年发布的系列文件突出了“四个转变”:在定位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在主体上,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在行动上,努力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个人行动转变。实现这“四个转变”,我们必将掀起一场针对慢性病和重点传染病的新时代群众性卫生健康革命。

实现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意见》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等三方面提出实施15项行动,每一项行动都规定了个人、家庭、社会、政府的明确任务。比如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既有卫生、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参与,也有社会力量与个人参与。强化部门协作,“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努力实现“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家庭支持、个人负责”的健康中国实践格局,掀起健康中国建设热潮。

《意见》提出总体目标: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社会救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