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及目标要求

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及目标要求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1.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1.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2.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3.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4.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www.daowen.com)

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5.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6.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7.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主要指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在成绩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仍占一定比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