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背景及理论意义分析

研究背景及理论意义分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随着企业产品层面微观出口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与Melitz的假设或结论不符。归纳起来,Melitz模型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①单一产品假设;②生产率是企业唯一异质性假设;③假定企业不存在融资约束。尽管Melitz模型有许多缺陷,但是生产率无疑是出口企业最大的异质性,也是决定企业出口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这进一步验证了Melitz的结论。

研究背景及理论意义分析

Melitz(2003)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引入Krugman(1979)的框架,通过生产率异质性解释企业出口行为的差异性,从而开启了新新贸易理论时代。Melitz模型是从以下几个关键假设展开的:①生产率是企业唯一异质性;②出口存在一个大于零的固定成本,企业在了解生产率之后决定是否进入出口市场;③市场竞争条件为D-S垄断竞争,每个企业生产单一产品;④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经典的CES形式(常弹性效用函数)。在竞争均衡下产生进入市场的临界生产率和进入出口市场的临界生产率,由于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支付正的固定成本,于是必有。Melitz(2003)的基本结论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中等的企业仅在国内市场销售产品,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然而,随着企业产品层面微观出口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与Melitz(2003)的假设或结论不符。例如,李春顶等(2009,2010)发现中国非出口企业比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这一现象被称为“生产率悖论”。归纳起来,Melitz模型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①单一产品假设;②生产率是企业唯一异质性假设;③假定企业不存在融资约束。对于这些不足的具体论述,见第四章的引言部分。

尽管Melitz模型有许多缺陷,但是生产率无疑是出口企业最大的异质性,也是决定企业出口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本书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在控制了企业融资约束因素后,生产率高的企业将有更高的出口量、更多的出口目的地、更多的出口产品和更高的平均出口量。这进一步验证了Melitz(2003)的结论。然而仅使用生产率异质性无法解释企业出口的全部行为。本书在生产率异质性下引入企业融资约束因素,使理论解释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融资约束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影响企业的行为:一是流动性约束。无论是进入出口市场,则还是仅在国内市场销售,企业每期生产均需要支付固定成本,如果进入出口市场还需要额外支付出口固定成本。当企业陷入流动性困境,而金融市场又存在摩擦,使企业无法及时融入资金时,企业便会退出出口市场,而当生产成本都无法支付时,便会退出市场。可见企业的退出顺序不仅仅依从生产率,还与流动性状况有关。本书的实证研究发现,退出企业的生产率远不是最低的。现实中有大量高效率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以及融资困难而倒闭。二是盈利性约束。在没有融资约束假设下,Melitz(2003)认为,进入出口市场的临界生产率比仅保留在国内市场的临界生产率高,原因在于进入出口市场要支付正的固定成本。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金融市场存在摩擦时,企业融入外部资金同样需要支付成本,融资成本的大小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差异有关。于是在融资约束下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临界生产率和仅保留在国内市场的临界生产率均会提高,原因在于企业需要有更高的生产率来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这样才能弥补融资支付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盈利。在同时考虑生产率异质性和融资约束因素时,企业的退出行为和出口行为将有很大的不同。(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