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提出以来,湖北省强化武汉“主中心”地位和襄阳、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提升武汉城市圈和其他城市群功能,发展壮大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支撑的“心”引擎。依托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以芯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如今,武汉与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等市交通、产业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合作共建的产业园超过20余家。以武汉光谷生物城为“火车头”,湖北生物产业版图由武汉一枝独秀,演化为“1+8”多点支撑。在荆楚大地上,宜昌、荆门、十堰等8个区域性生物产业园相继破茧而出。
图4-11 湖北省“三区协同”产业战略布局图
图4-12 湖北省“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产业战略布局图
图4-13 湖北省“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产业战略布局图
图4-14 湖北省“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产业战略布局图
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湖北省发改委印发了《全省2019—2020年重大推进项目清单》,明确了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171个,总投资约4.26万亿元;其中,2019年计划新开工项目311个,总投资1.12万亿元。一批高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的引领性项目,正在构筑湖北竞争新优势。据统计,截至2019年2月18日,湖北省新开工项目1270个,总投资9157.9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11个,总投资3210.6亿元。随着这些新项目开工,在湖北产业地图上全新标注上了110个全省重点成长产业集群、1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一)夯实产业之“芯”,打造产业新高地
武汉市以“芯屏端网”、光通信、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为突破口,积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产业之芯;在武汉开发区,东风汽车年产30万辆乘用车扩建项目奠基,以绿色环保、节能降耗、自动化水平对标全球标杆工厂。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华星光电显示屏、天马第6代LTPS-AMO-ED生产线、长飞自主预制棒及光纤产业化等一批代表行业顶尖水平的项目纷纷开工;依托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重点发展存储芯片、光通信芯片和卫星导航芯片,努力形成以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芯片产业链。长江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Xtacking架构的64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于2019年9月实现量产,该芯片将填补我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这是我国企业首次在芯片领域提出重要的新架构和技术路径,实现了中国集成电路存储器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高德红外公司研制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红外探测器芯片,红外热成像技术进入世界第一梯队。截至2019年9月,武汉市已集聚芯片企业100余家,正在形成以存储芯片、光电子芯片、红外芯片、物联网芯片为特色的国家级“芯”产业高地。
襄阳市提升“襄阳云谷”区域性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服务功能,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培育发展新动能;在襄阳,总投资50亿元的湖北卡为智能终端产业园、总投资24.6亿元的三环高端车桥精密生产、总投资23.9亿元的金环10万吨绿色纤维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加快推进卡为智能终端产业园、骆驼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产业园、中车交通汉江捷运装备总部基地等投资过50亿元的工业项目,加快推进金环绿色纤维素纤维、航宇嘉泰航空座椅、高德红外等16个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壮大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宜昌市总投资208亿元的1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由深圳有为化学公司、宜化集团共同投资80亿元建设的全球最大光固化新材料产业园,是其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加大工业技改力度,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质量提升谋划项目,确保技改投资800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50%,规模工业企业技改面新增25%以上。推动华强科技、三峡制药硫酸新霉素等255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二)谋划区域之“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武汉市十分注重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出台支持“飞地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武汉开发区、东湖高新区、临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三驾马车”,与黄冈、洪湖、孝感、随州等周边地区合作共建“园外园”20多个,武汉经济开发区洪湖新滩产业园和随州产业园、光谷黄冈产业园等重点园区进展顺利。武汉开发区与随州市签订了《武汉经开区随州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东湖高新区与黄冈市已签订了《深化合作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协议》。
2018年10月,恩施生物产业园被认定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区域园区,这也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辐射的第9个区域园区。目前已辐射带动宜昌、十堰、鄂州、荆门、天门、黄石、黄冈、仙桃等地园区。各园区特色鲜明、产业功能互补,形成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湖北模式”。
2018年12月26日,长飞潜江OVD预制棒扩产项目投产,成为全球目前最大规模的单体预制棒生产项目。这是从武汉转移到“两带”城市的重大产业投资项目。作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企业,借助武汉、潜江两地公司协同发展,长飞公司成为全世界唯一同时拥有PVCD、OVD、VAD三种预制棒生产工艺的公司。
在东湖高新区,“大手拉小手”已成发展态势,在光谷生物医药领域,龙头上市企业人福在宜昌、葛店都有布局;在智能制造领域,华工科技在孝感、鄂州、荆门等地都布局有产业基地,华工科技将旗下二级公司华工高理,从光谷“移栽”到孝感,如今,每天200万只传感器从孝感基地下线。
襄阳市实施特色产业园区功能升级行动,力争10个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七通一平”,加快推进东风铸造产业园和宝武特钢产业园落地。(www.daowen.com)
宜昌市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加快推动710所国家深海智能装备产业园和总部研发基地、航天科工商业火箭发动机总装基地等项目落地建设。
东风公司积极响应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在湖北的投资布局,推动一批新项目落地实施。在十堰,布局易捷特电动车项目,支持商用车在十堰转型升级发展;在襄阳,加速导入东风日产中高端乘用车新车型,提升发展轻型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在武汉,积极响应“建设世界级车都”的目标,布局乘用车扩建项目,打造200万辆级生产能力的产业基地。
这些园区都成为区域产业协作的重要载体。
(三)培育动能之“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武汉市加大创新投入,2019年安排1.3亿元资金支持应用基础前沿项目124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50项,围绕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未来网络等领域开展前沿领域核心技术攻关;2019年上半年,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5家,落地院士合作项目27个,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1.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7.3件。襄阳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东风汽车试验场四期扩建及智能网联汽车小镇开工建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正式启动;2018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0个,申请发明专利4556件;高新区成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宜昌市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支持在宜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研发平台和“双创”基地共建;人福药业“药剂高效分装成套设备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新增国家、省、市级研发创新平台6个;申请发明专利585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26件。
(四)培育“创新汉江”,打造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
为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发布《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明确提出培育“创新汉江”,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打造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支持十堰、襄阳、荆门、随州、孝感、武汉等汉江沿岸湖北主要城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以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1)建设创新平台。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襄阳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进襄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2)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武汉发展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装备产业,襄阳、随州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十堰发展整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设备、汽车智能生产线作业设备制造。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荆门、襄阳为支撑,辐射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推进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3)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为基础,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水平。支持襄阳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十堰建设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4)发展新材料产业。武汉、襄阳、荆门、潜江、仙桃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产业。(5)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武汉、襄阳、十堰、荆门发展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电子、机电控制与电能优化设备、电子原材料及元器件、光电子信息、网络安全与信息等产业。加快建成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6)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武汉发展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襄阳、十堰、荆门、天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襄阳、十堰、随州发展现代中药产业。(7)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工程。(8)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推进襄阳、十堰、荆门、潜江、钟祥等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加快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促进产业重构,培育新型产业。(9)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与央企、军工集团、科技院校的战略合作。支持武汉、襄阳、十堰、随州、孝感等地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孝感加快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基地建设,十堰加快特种汽车建设,荆门打造漳河爱飞客通用航空示范区。(10)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荆门、谷城、潜江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以及老河口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实施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
(五)发展“绿色产业”,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湖北实际,以长江大保护为主战场,决定实施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支持宜昌、荆州、咸宁、武汉、黄冈、鄂州、黄石等长江沿岸湖北主要城市,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打造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力争到2020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7%以上;产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绿色产业快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绿色产业成为湖北省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1)全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6大产业16个高端细分领域,促进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力争6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和突破3万亿元。(2)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万金万亿”技改工程,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全面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工作。(3)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带宽光纤网络接入,积极推进5G商用进程,加快推进武汉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建设,实现武汉市和重点市(州)主城区5G全覆盖。加快“楚天云”和工业云平台建设,实施“万企上云”工程。争取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和中部数据交换中心。(4)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推进能源、造纸、水泥、玻璃等行业清洁化改造,加大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力度,加强尾矿整体利用和综合治理。(5)大力构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支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发展绿色园区。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鼓励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内企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6)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企业集聚化、园区化、区域协同化布局。加强再生资源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做实节能环保服务业。
(六)加速“转型升级”,打造湖北转型发展增长极
“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赋予黄冈、黄石、鄂州、咸宁等湖北省鄂东主要城市引擎新功能、新型产业发展新定位、转型发展示范新使命。依托老工业基地传统优势,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推动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找准突破口,打造全省转型发展增长极。
(1)加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主动接受“辐射”,抢抓“一芯驱动”巨大机遇,深度融入“一芯”、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制造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2)全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兼并重组,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大健康等九大主导产业。(3)推动由原材料基地向新材料基地转型。加快实施新港重科、新冶钢产能置换、华中铜业铜板带箔、铜铝加工产业园、华新百年复兴基地等重点项目,推动由原材料基地向新材料基地转型。加快推进信濠光电、铁流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全国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基地、智能装备产业基地。(4)大力发展大健康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实施劲牌健康基地、世星药业二期、大冶有色多基固废清洁生产、博天中环膜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5)深化与东湖高新区合作。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完善“一区多园”推进机制,统筹产业布局、功能分区、服务配套,构建核心引领、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拓展高新区核心区发展空间,提高承载能力。(6)推进空港经济发展。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为载体,促进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城市联动发展。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飞机改装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导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