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规划
2018年12月,湖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在本次会议上,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科学谋划、重点部署了以“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一芯驱动”,要大力发展以芯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将武汉、襄阳、宜昌等地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芯”产业智能创造中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支撑的“心”引擎,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两带支撑”,要以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依托,以沿线重要城镇为节点,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三区协同”,要按照区域统筹、产业集聚的思路,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竞相发展,形成全省东、中、西三大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纵深。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图见图4-7。
“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组成湖北发展新格局。“一芯”是龙头,起引领作用;“两带”是两根“台柱子”,是湖北发展的主动脉、主骨架;“三区”是延伸,起重要的联动作用。“一芯”“两带”“三区”有机组合在一起,就能利用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一芯驱动
图4-7 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图
此“芯”有三层含义:一是产业之“芯”,就是依托“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以芯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将武汉、襄阳、宜昌等地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芯”产业智能创造中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二是区域之“心”,就是强化武汉“主中心”地位和襄阳、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推动中心城市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提升武汉城市圈和其他城市群功能,发展壮大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支撑的“心”引擎。三是动能之“新”,就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湖北省“一芯驱动”产业战略布局图见图4-8。
1.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强势崛起
在国家层面,国家级产业基地要集聚创新要素,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抢占全球下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打造“国之重器”,培育一批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区域层面,国家级产业基地将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协同,加快形成产业联动紧密、分工协作合理的区域产业链布局,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助推武汉“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随着国家省市规划的推动,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已经进入建设提速阶段。短短两年,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从一张张规划图,逐步变成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的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四大产业生态圈,逐步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目前,围绕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投资建设已经进入新一轮高峰,100亿元以上的有长江存储芯片项目、京东方10.5代线、武汉新芯二期、弘芯半导体研发基地、深圳盘古电商交易数据中心、中金数据武汉超算中心等项目;10亿元以上的有优思通信5G基地、康宁10.5代线玻璃基板、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奥美光电超薄显示器以及背光模组、航天科工虹云工程及行云工程等。湖北省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布局图见图4-9。
(1)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承担着实现我国集成电路闪存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改变我国通用存储器全部依赖进口被动局面的重大使命。近三年来,国家存储器基地围绕基地建设招商引资,芯片产业链条已初步成型,集聚了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等显示产业项目,联想MOTO、小米、华为等智能终端项目,天马6代线、腾龙数据中心等网络项目,全球有影响力的芯片产业基地初具雏形,“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为落实“一芯两带三区”战略,2019年,武汉市将在支持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扩大产能规模、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设备、材料、封测等核心配套环节招商引资,引进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解决一些“卡脖子”技术,围绕“芯屏端网”产业集群,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
图4-8 湖北省“一芯驱动”产业战略布局图
图4-9 湖北省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布局图
(2)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是推进汽车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跨界融合,推动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目前,武汉开发区已与湖北移动等31家优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019年还计划引进不少于30家的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企业落户,带动一批高端人才、科研院所、测试企业等业态聚集。未来,武汉将加快设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组织实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产业导入、产业基金运作等,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通信导航、车载芯片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标准化场景和开放道路测试能力,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3)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是党中央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目前,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签约项目已达16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航天科工多个项目持续推进,吸引集聚了优利麦克、燕拓科技、中遥智图、九天微星、知合出行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精尖”企业入驻,国家航天产业链日趋完善。在中国航天产业军用民用商用的格局下,与上海、西安不同,武汉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随着众多项目的投产,商业航天、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打造中国航天产业第三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4)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是全国唯一的网络安全基地,肩负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目前,基地引进了法国源讯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及项目,中国网络安全前50强企业,已有17家落户该基地,15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已集聚了以中科曙光等为代表的网络硬件安全企业,以三江量子通信、北京数字认证为代表的网络通信安全企业,以技德科技、开源通信为代表的网络应用安全企业,以中金数据、盘古天地等为代表的网络数据安全企业,网络安全产业链逐步完善。2019年,基地将瞄准拥有顶尖技术的“国家队”企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精准招商。将全面建成网安学院、培训中心、展示中心、人才社区等重点项目,形成大数据产业链。
2.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8年起,湖北省规划提出,全力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规划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更多领军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大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
3.十大重点产业
根据湖北省区域产业链布局及重点企业分布,对标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湖北省聚集芯片、地理空间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数字、生物、康养、新能源与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基础好、条件优、潜力大的十大重点产业发力,培育壮大全省产业发展的战略新支撑和新增长极,引领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湖北速度向湖北质量转变、湖北生产向湖北品牌转变。在现代经济体系下,通过存量变革,加速增量崛起,实现变量突破,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1)芯片产业:依托国家存储器基地,重点发展存储芯片、光通信芯片和卫星导航芯片,努力形成以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芯片产业链,力争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以武汉为核心发展区,建设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光谷芯片产业园。以襄阳、宜昌、黄石、荆州、黄冈、随州、潜江、天门为发展区,重点布局光通信芯片、功率电子、车用元器件及配套产业等。
(2)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挥地球空间信息科技和人才先发优势,深度参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加快卫星遥感、通信与导航融合化应用,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依托武汉人才和产业优势,鼓励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www.daowen.com)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挥信息光电子、5G等领域研发和产业化优势,重点培育光通信、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5G、网络安全、量子通信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基地,力争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0亿元以上。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内一流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新型显示基地、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等,辐射带动荆州、鄂州、潜江等地区。
(4)智能制造产业:发挥激光、机床、海工等装备制造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推进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力争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0亿元以上。以武汉、襄阳、宜昌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激光、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以黄石、黄冈、荆州、孝感、随州为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
(5)汽车产业:发挥汽车产业产能和装备优势,依托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加强协同创新和两化融合,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2年,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部分整车生产水平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由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转变,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0亿元以上。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为基础,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武汉、襄阳、十堰、黄冈、宜昌、孝感、随州、荆州等地布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武汉、襄阳、十堰、孝感、荆州、潜江等地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在随州、孝感等地开发专用车、特种车。
(6)数字产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打破数字流通壁垒,推进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农业、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与融合创新。力争到2022年,数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依托武汉软件新城、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数字经济、创意产业基地,在武汉集中发展数字基础平台、数字共享、数字应用产业;宜昌、襄阳、黄石等地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云计算、大数据、软件服务等示范应用,布局数字产业。
(7)生物产业: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提升湖北省生物产业全球影响力,力争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依托各地生物产业园区,在武汉布局发展生物全产业链;在宜昌布局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等,建设国家仿制药生产基地;在鄂州发展生物制药、精准诊疗等;其他有条件的市州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等。
(8)康养产业: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文化、健身、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康养多元化服务供给,积极创建国家级康养产业试验区,力争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万亿元以上。形成以武汉为核心枢纽,市州为重要节点,县市区为支撑的大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和健康食品生产体系;鼓励湖北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等自然生态禀赋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一批温泉、食疗、养老等特色康养基地;沿长江、汉江支持沿线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着力把湖北建成长江国际黄金文化旅游带核心区。
(9)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坚持新能源大规模利用和分散利用相结合,高效生产与装备开发相结合,提高新能源保障程度和利用水平,力争到2022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推进石化、冶金、建材向精细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转型发展。重点发展石墨烯、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建成我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力争到2022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以上。在咸宁、宜昌、恩施等地进行核电、页岩气等新能源开发;在咸宁、荆门、黄石、随州、恩施、潜江等地开发分散式风电,在黄冈、随州、襄阳、仙桃等地布局建设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在荆州、武汉、襄阳等地推动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在襄阳、枣阳、随州、大悟等地建设风光互补+储能示范项目基地。
(10)航空航天产业: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发展运载火箭、卫星、发射的产品、服务和应用等产业,轻型航空器核心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军工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力争到2022年,航空航天装备主营业务收入提高到1000亿元以上。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两翼,荆门、襄阳、宜昌、荆州为支撑,辐射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
(三)两带支撑
“两带支撑”,瞄准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带支撑”以长江、汉江为纽带,长江、汉江串起了湖北省主要城市和广大乡村,沿江是湖北省产业的重要聚集带,这如同湖北产业体系这只庞大的鲲鹏之“双翼”,是湖北省产业发展区域布局的主骨架。湖北省“两带支撑”产业战略布局图见图4-10。
图4-10 湖北省“两带支撑”产业战略布局图
(1)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主要是落实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而作出的产业新布局,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打造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2)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主要是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而提出来的产业新布局,充分把握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大关系”,体现了在长江经济带上首先实现产业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以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四)三区协同
“三区协同”,瞄准国家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等重大战略,在“多极支撑”区域发展布局中形成产业联动优势。湖北省“三区协同”产业战略布局图见图4-11。
(1)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坚持以“绿”为本,主要是以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湖北省绿色发展增长极。湖北省“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产业战略布局图见图4-12。
(2)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坚持以“农”为基,主要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打造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湖北省“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产业战略布局图见图4-13。
(3)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坚持以“转”为要,主要是依托老工业基地传统优势,加快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推动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找准突破口,打造全省转型发展增长极。湖北省“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产业战略布局图见图4-14。
绿色发展、振兴发展、转型发展,都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区域和产业布局上的生动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