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收入分配、要素市场配置、竞争政策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完善,为近14亿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平台,我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重大的机遇。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支撑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制造业体系将实现产业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大幅提升;到205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实现上述宏伟目标,不仅需要制造业总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更需要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实现重大飞跃,需要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20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增长,“住”和“行”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住房、汽车、家用电器等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区域消费结构来看,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其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近,消费结构也会出现与发达国家趋同的现象,高档消费品、电子信息产品、医疗保健产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规模效应和消费结构升级不但会为制造业增长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会带来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的机遇。
目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处于即将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与历史上其他几次技术革命不同,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此次新技术革命中的技术差距较小。总体上看,部分新兴国家经过一系列科技的跨越式突破,获得了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当的战略发展机遇。我国依托巨大的市场潜力,更是在产业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先发优势。而且,随着通信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许多技术和服务也成为可贸易品,发达国家在继续向新兴国家转移制造业的同时,其技术和服务业中的诸多环节也不可避免地向新兴国家转移,从而为中国实现技术创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正处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逐渐展开的时代,这对具有较完备产业基础和广阔市场的中国,是一个千载难逢摆脱技术跟随发展模式的机遇。我国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产业创新活动,从尖端技术独立突破到国际项目合作研发,从技术人才的高规格培养、引进到国家间优势产业要素的互换协作,不断创新各种方式方法,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资源,狠抓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培育,“以点带面”赢得产业创新发展先机,积极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制高点。(www.daowen.com)
(三)信息化深入发展有利于高起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正进入新阶段,新的商业模式、发展业态层出不穷。新一代信息技术统领了世界各国制造业体系的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运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历史上,德国、日本和韩国正是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实现了对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改造和本国制造业的跨越提升;美国也正是借助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黄金十年发展。有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0%~80%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发重大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技术,抓住了信息化这个核心,也就抓住了制造业跨越发展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很多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有的甚至处于同步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动力和市场空间。抓住新一轮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不仅可以使我国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更加智能,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进而培育出一个规模庞大、生机无限的新产业集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绿色低碳转型将有力推动制造业实现全面革新
绿色低碳不仅是产业运作新模式,更是时代催生的新兴产业领域。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低碳升级的过程中,大量新技术和新制度层出不穷,当前尚在继续深化和细化的过程中,必将重新规范制造业体系的运行机制,将制造业从“烟熏火燎”的旧时代引入“蓝天白云”的新征程,进而将绿色低碳转型的各个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产业链的新兴产业。近十年来发达国家通过对气候问题大做文章,逐步加强国际国内的减排约束,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技术创新创造市场需求,由此形成新的技术突破和经济增长点,为本国实体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必争的制造业发展新高地。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等方面做出战略部署并付诸实施。我国具有巨大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研发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必将在国际绿色低碳产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以此带动制造业生产力的整体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