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文化:商业创新的重要源泉

儒家文化:商业创新的重要源泉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儒商文化成为新时代商业文化的大系统里,基于儒家文化的一种特质商业文化。“共同体”一直是儒家文化所坚持追求的、被人们认为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一种社会和谐秩序的理想状态。这是儒家文化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被人们所享受,在最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新、超越的可能性。

儒家文化:商业创新的重要源泉

儒商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通过创新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如今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儒商文化成为新时代商业文化的大系统里,基于儒家文化的一种特质商业文化。新时代儒商文化的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坚持、三大改变。

(一)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即共同体。“共同体”一直是儒家文化所坚持追求的、被人们认为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一种社会和谐秩序的理想状态。儒家文化从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出发,一直推广到社会上,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建立一个同样充满温暖和关爱的“大家”,最终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这个理想在周公孔子那里始终局限于政治层面,充满了理想色彩,看上去很美,却一直无法实现。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经济层面上,“天下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同情形,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成为事实。今天中国在外交中一再使用“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概念,就是以经济为基础而扩展到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肯定。

(二)两个坚持

两个坚持就是坚持中庸与制衡。这是儒家文化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中庸,要注意这是一个褒义词。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一种渐进式的战略而不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方式,更不能轻易改弦易辙。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渐进的方式。这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最根本保障,也是中国提供给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这种渐进式有一个好处,就是强调了始终保持国家的控制力。国家控制力并不是绝对控制,而是不温不火,最大限度保证有序竞争和资源的市场配置。这个思想当然绝非出自今日,而是中国古老的诸子百家中的“轻重学”。管仲的《盐铁论》就是最早的“国家宏观调控”典范。

制衡,就是以义制利,儒家思想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追求内心的均衡与和谐,主张将私心升华,弘扬利他的爱心(公心),制约与导引私心,实现“两心调谐”“致中和”“与天地参”。同样,“外王”就是强调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社会不是丛林,市场思维不是一切,市场的力量不能没有约束。西方社会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但是我们则提倡“仁爱贵和、敬业乐群”,主张社会和平与人际和谐,追求民族和国家的稳定、团结及民众的安居乐业,反对国家之间的不义战争和欺凌霸道,也不赞成内部的压迫和争夺。孔子的忠恕之道就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准则。《易传》提出“保合太和”,《礼运》追求大同世界,都是一种“天下太平、社会富足、道德优良”的理想社会状态,在今天就是用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来制约满足欲望的物质追求,达到和谐。

(三)三大改变

三大改变是改儒家文化金字塔式的等级秩序观念,变为互联网时代的平等、开放理念;改儒家文化的集体忽略个性,变为互联网时代的从单一中心到多元中心乃至互为中心,强调突出个性,满足个人的多元、全面发展、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的价值诉求,从而“涌现”创新;改儒家文化为少数人所推崇的圈子文化、家商文化和帮商文化,变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共享和普惠,让儒商文化成为一种普世文化。(www.daowen.com)

1.改变等级秩序观念

第一个改变大家都应该能感觉到。儒家文化是一个尊卑等级分明的文化。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和地本来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儒家却硬要将其割裂开来,尊天抑地,于是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为的划分一产生,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就确立了。这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在古代的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尤其以儒家发展到极致。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在一个存在的系统里,这种强调人为力量的“他组织”,其效率和公平以及创造能力远远没有“自组织”来得更高。所以,今天开放平等的“平行式”结构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成为一种必然。具体到商业文化来说,儒家文化对商业文化的这种影响,还产生了一个畸形的“怪胎”,那就是解不开的死结——官商文化,在今天又被称为“政商关系”,不管怎么叫,商人很容易沦落为官员人身依附的牺牲品,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儒家文化的一大负面影响。改变传统金字塔结构为平面式结构,结构改变,规则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例如自愿和开放原则、民主管理原则、自主自立原则等,最关键的一点,是实现了对人的“解放”。当然了,建立在平等开放基础上的合作,还应该强调一点,就是必须有政府层面的参与,必须由政府来负责主导,不断引导和改善大环境,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2.改变过于强调集体的缺陷,突出个性

传统儒商文化所强调和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一直有很大的市场。但是集体主义有一个缺陷,就是容易抹杀甚至牺牲个性。个性不受到尊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容易被激发,集体主义就会产生两个最大的弊病:效率低下和不易创新。尤其创新精神动力不足往往成为集体主义的致命伤。而对商业文化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说到底,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尊重个性,满足个人多元全面发展、自我实现乃至实现超越的个人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动力之源,这是一种自我驱动,只有无数的自我驱动打破整体平衡,集体才会创新。

3.将传统儒商文化变成一种普世文化

这是文化层面上的变化。儒家文化又被称为士大夫文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精英文化,是一种少数人的文化。可是这恰恰与人类追求文化与文明的理想背道而驰。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被人们所享受,在最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新、超越的可能性。文化不能只是阳春白雪,还应该包括下里巴人。商业文化就是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鼓励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的一种创富文化。进入21世纪,文化共享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文化共享,事实上是在有着相似相近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合作而相互提升,共同弘扬共有的文化传统,共建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整体精神的文化。在这方面,一是坚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二是不断超越自我,融入世界,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局限,在多元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相互接近和彼此兼容,“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文化共享实现以后,文化普惠也就顺理成章。当然了,实现文化共享或者普惠,有两个基本前提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包容性。包容性就是这种文化必须为所有人提供服务,而不能排除传统难以获得文化服务的弱势群体,“文化贫困”的现象必须得到根除,不能留有死角。二是注重对个人文化的尊重和保留,并且将为个人文化服务纳入大的文化系统中。文化的个性化在这里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并且获得创新空间和机会。强调共性不是抹杀个性,相反是为了促进个性更好地发展。21世纪从事商业活动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担负起文化责任,成为创造、传播、共建、共享文化的社会公共知识分子

总之,儒商文化的核心是“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以德为重、以和为贵”。简而言之就是“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儒商精神是以义取利,以利济世,以和为贵,以儒兴商。儒商人格就是仁爱立人,见利思义,讲信修睦,乐于施善。儒商生活则是博学儒雅,亦文亦商,以商养儒,以儒促商。儒商之道在于重守诚信,谋利有度,宽厚圆融,内圣外王。21世纪儒商文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概念。这是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和不一样的创造方式,从事一种事业的开拓与展开,集合、联通、链接每个人的力量,构建21世纪儒商文化的理论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