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商文化的全球适应与共享经济

儒商文化的全球适应与共享经济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最有可能成为新兴大国的,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在中国,这一时期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奠基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而且有证据表明,各国文明之间并不是隔绝的,而是相互沟通交流的。关于儒家文化如何适应全球化的问题,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儒商文化究竟是否要做出改变,还有待观察。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就是共享文化,因此,儒家文化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提升的可能。

儒商文化的全球适应与共享经济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9个大国,都追求过全球范围的影响力: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其中,15世纪和16世纪称霸世界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最早依靠出色的航海技术,进行殖民掠夺;17世纪和18世纪称霸世界的英、法、德,不再依靠航海而是凭借工业革命,取得了成功,但还是离不开走殖民地掠夺的老路。尤其是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本土面积和殖民地面积是1∶200,不管地球如何旋转,太阳所照耀的地方,一定有它的殖民地。19世纪、20世纪是日本、俄罗斯、美国的世纪,主要是靠创新赢得了世界控制权。

进入21世纪,最有可能成为新兴大国的,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中国和印度都曾经在全球化进程的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几百年来也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但如今都在重新赢得应有的地位。尤其是中国,通过经济改革实现了崛起,但要真正实现伟大复兴,还必须在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融合,更是文化融合。

全球性的文化大融合,在历史上有三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这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中国,这一时期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奠基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在古希腊,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形成了希腊哲学的体系。在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人类文明在这一时期群星璀璨。而且有证据表明,各国文明之间并不是隔绝的,而是相互沟通交流的。(www.daowen.com)

第二个时期是16世纪到19世纪,主要是开启了人类和物种的大交换。据统计,当时非洲有1 100多万人被卖到大洋洲和美洲,中国也有一两百万人被卖到美洲。中国劳工在市场上明显不如黑人,没有力气,个头小,而且抗疾病的能力差。这种交换的结果,就是从原来的只有红、黄、白、黑四种人,变成了今天世界上许多人种以及过渡色的人种。物种交换就更加重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奥秘,这对于人类社会的改变更是巨大的,例如15世纪前的美洲,连车轮都没有,而中国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坐着马车周游列国了。北美洲没有车轮,是因为那里没有大型的牲畜,驼羊就算个头最大的了,而现在在美洲大陆已经有了38种大型牲畜。大象骆驼、牛、马、羊等,都是从各个地方运过去的。与之相反,从美洲运出来的著名的物种是玉米土豆,二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结构。在清康熙年间之前,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一直保持在五六千万,如果发生战争,就会降低到两三千万,然后休养生息,又会增长到五六千万。而一到了五六千万,就又会发生战争,因为中国的土地上种植的都是五谷:稻、黍、稷、麦、菽,其中南方长江流域以稻为主,北方黄河流域以黍、稷、麦、菽为主,这些作物的产量都不算高,因此土地负荷所能养活的人口,是有上限的。人口到了上限,就会发生饥饿和灾荒,从而引发战争。但当玉米和土豆等进入中国后,则改变了这一基本结构;玉米一亩地能产两千多斤,而土豆一亩可以产至七八千斤,在沙地上甚至能达到一万斤以上。再加上南瓜番茄洋葱胡萝卜……这些物种的引入和补充,土地养活人口的能力上限被一再突破,中国人口在乾隆年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刺激下,一下子猛增了两三倍。

全球化的第三个时期,人类历史上遭遇又一个伟大事件,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和蒸汽机电力等不一样,蒸汽机、电力所改变的只是生产方式,互联网则重塑了一种生活方式。如今,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离不开互联网,移动互联将我们每分钟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子,每个人都是地球公民,人类从未这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过。而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人类和世界?这还只是冰山刚露出一角。

关于儒家文化如何适应全球化的问题,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儒商文化究竟是否要做出改变,还有待观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一种崭新的理念——共享,不管是传统的实体经济还是崭新的虚拟经济,其实都是共享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就是共享文化,因此,儒家文化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提升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