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贾而好儒,与晋商齐名。徽商把理学作为行事和经商活动的准则。因而理学观念在徽商中影响极大。徽商重儒,“贾而好儒”“左儒右贾”,把业儒看得高于服贾,尤对子弟业儒寄予厚望,期待甚殷。在明代,徽州有进士392名。清代仅歙县取得科第者(含寄籍),计大学士4人、尚书7人、侍郎21人、都察院都御史7人、内阁学士15人、状元5人、榜眼2人、武榜眼1人、探花8人、传胪5人、会元3人、解元13人、进士296人、举人近千人,整个徽州就更可观了。
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徽州人都是经商能手,他们善于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在买贱卖贵的不等价交换中牟取厚利,大规模的长途商品贩运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被誉为儒风独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现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的商业道德观带有浓厚的儒家味。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在路途中也是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了“贾而好儒”的特色,既促使徽州成为文风昌盛之地,又对商业经营产生积极影响,使徽商在明清两朝兴盛,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的道德说教作为其商业道德的根本,使他们在商界赢得了信誉,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
徽商的经营之道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薄利竞争(www.daowen.com)
经商离不开竞争,而价格竞争则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而徽商大多数都信奉薄利竞争。歙商人许大兴就说:“耕者什一,贾之廉者亦什一,贾何负于耕?古人非病贾也,病不廉耳。”意思是,农耕能获什一之利,经商若亦取什一之利,就不会受到人们的诟骂,自己的心理也得到了平衡。这或许就是其只取薄利的原因之一。如休宁商人程锁在漂水经商,这里的惯例是“春出母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但程锁贷钱“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争赴长公(指程锁)”。某年丰收,米谷登场,粮价大跌,其他商人乘机压价,唯有程锁以“平价囤积之”。第二年闹饥荒,粮价上涨,他本可以大赚一笔,但他却“出谷市诸下户,价如往年平”。由于他始终低息便民,薄利竞争,终于树立起自己的“廉贾”形象。他在漂水市场坚持薄利竞争,使他的资产也“累数万金矣”。商家与顾客的关系,不是对立的,相反是双方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只取不予,一味敲诈顾客,虽然能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利益,却毁掉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导致顾客流失,从而失去获利的机会,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大多数徽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自觉地薄利经营。“利者人所同欲,必使彼无所图,虽招之将不来矣,缓急无所恃,所失滋多,非善贾之道也。”这可谓是大多数徽商的共识。给予民利的同时,薄利竞争的营销策略又使徽商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二)以义取利
义利关系是经商活动中碰到最多的问题。商场上见利忘义、取不义之财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徽商却始终坚持“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的思想来经营事业。婺源朱文炽贩茶叶去珠江,抵达后却错过了大批交易的好时机,新茶也就不新了。于是他出售时自书“陈茶”两字。这当然影响茶价,当牙侩(买卖介绍人)劝其去掉“陈茶”两字时,朱文炽却不为所动。在徽商眼中,义和利的关系就好比泉水的源和流的关系,有源才有流,有义才有利,若“今之以狡诈求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财者,与夫奢侈而滥于用财者,皆自竭其流也”。若义与利出现冲突,不可兼得时,便坚持宁可失利,不可失义,舍利取义。明代休宁商人汪平山经营粮食生意,正德年间,某地闹灾荒,粮价猛涨,而他正蓄积了大批谷粟。如按时价出售,可多获利几倍,但他不愿乘人之危牟取暴利,而是将谷粟“悉贷诸贫,不责其息”,帮助众人渡过难关。像这样舍利取义的事例,在徽商中很常见。徽商能取得如此成就跟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注重质量,提高信誉
徽商经营的商品,以质量高而著称。茶商经营的歙县茶叶,因质量好而销路广,“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丰”,清代婺源茶叶还远销于“外洋”。徽州的加工业工艺水平高,“歙工首推制墨,而铜锡竹器及螺甸诸品,并号精良。若罗经日晷,则奇巧独擅矣”。徽墨也是历代贡品。这些高质量的商品,为徽商赢得了信誉。经商面临的对象是广大顾客,顾客的信赖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源泉。而经营商品不求质量,则会使信誉受损,顾客流失,生意减少。对这些道理,徽商在实践中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对于自己所经营的商品,十分注重质量,靠质量提高商品的信誉度。良好的商业信誉是靠商品的质量,优质的服务,经营者长期的艰苦努力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商的发迹,与努力提高和积极维护自己的信誉是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