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徽州商帮: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

徽州商帮: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徽商俗称“徽帮”,即徽州商人,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作为一个商人集团,徽州商帮的形成,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就这样一丢,便丢出一个在中国商业史上称雄几百年的徽州商帮。徽州商帮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根本的原因,是徽州商人的“多才善贾”。在这段时期,戴震结交了许多徽州学友,像程瑶田、汪梧凤、程晋芳等,他们都是徽商世家大族,戴震与他们为友,熟知他们的情况,也深刻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追求。

徽州商帮: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

徽商俗称“徽帮”,即徽州商人,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朝。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七分之四,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五代开始徽州就有个别的商人,但不是一个群体。到了宋代的时候,商品经济就比较发达起来了,但是也没有形成全国规模的到处跑的商人集团。在明朝中叶以后,它已经在全国形成了庞大的商业集团。南宋的时候,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徽人开始为经营茶叶、笔墨、宣纸木材而“行买四方”。作为一个商人集团,徽州商帮的形成,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徽”和“商”或者“徽”和“贾”两个字相联成词,成为一个特定意义的名词而被广泛应用。

经商是徽州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出的无奈选择。徽州地区全是山地,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约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去外地购买补充了。所以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了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这样一丢,便丢出一个在中国商业史上称雄几百年的徽州商帮。

据《云间杂识》记载,在明成化年间,松江是徽商早年最活跃的地方,徽商一词首先在这里流行。“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明嘉靖以后,徽州从事商贾的人数大量增加,徽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说的是徽商在盐业领域开创了独执牛耳的局面。此外,徽商在茶业、木业、典当业等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康熙、乾隆年间,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一时期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无法匹敌的,徽商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人就有这样的评价,在北方是晋商,南方是徽商,都属于数一数二的。徽州商帮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根本的原因,是徽州商人的“多才善贾”。按照经济学来谈的话,一般的商业活动的条件,大致是需要一个市场。(www.daowen.com)

戴震是一位平民思想家,他出生在清中叶,也就是在徽商兴盛辉煌的时期。戴震的父亲是贩布的行商,在江西南丰做着小本生意,仅可糊口而已。为了生存,18岁的戴震,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商旅生活。为此,年轻的戴震早早尝到了为商“经历险阻,跋涉山川,靡费金钱,牺牲时日”的滋味。在终日奔波中,戴震辗转京、晋、淮扬,讲学、应考,大多在徽商之家和徽商会馆中安身。在这段时期,戴震结交了许多徽州学友,像程瑶田、汪梧凤、程晋芳等,他们都是徽商世家大族,戴震与他们为友,熟知他们的情况,也深刻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追求。戴震哲学的许多精彩论述,实际上是围绕着徽商活动的社会背景展开的。“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而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戴震指出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徽人常说:“吾乡贾者,首鱼盐,次布帛。”足见徽商对经营盐业十分重视。明初规定,盐商必须赴边塞纳粮,由官府酬给盐引,商人持引方可支盐行销。这种制度谓之“开中法”。那时,由于徽州距边塞太远,徽商纳粮办引的活动敌不过山西、陕西商人的竞争,所在盐业经营中还不能居于优势。明朝中叶,开中法逐渐废弛。纳粮办引的商人可以由别人代为支盐行销。于是盐商中遂有边商、内商之分。边商专门纳粮办引,内商专门买引销盐。明代后期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徽商掌握了全国食盐供给的市场权力,从此进入徽商的极盛时代,称雄中国商界几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