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指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外王”指发挥个人才能,积极追求入世,以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的。儒商经世济民经营理念正是对儒家“外王”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内圣外王”用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就是外王”。历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修己安人”也都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这一思想。从“内圣外王”的思想外延来看,“内圣”是教人如何通过道德修养以达到圣贤境界的,涉及伦理学、教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领域;而“外王”则是教人如何献身社会、治理天下的,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伦理乃至整个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都可以归结为“内圣外王”。正如冯友兰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哲学家无论从哪家哪派,都自以为是在讲“内圣外王”的道理。
“内圣外王”思想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乃至民族心理的塑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纵观历代儒家伦理学说,有两类人格是公认的,这便是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而所谓圣王人格即“内圣外王”的人格,是全德、全智、全功的统一体。在传统儒家思想中,个体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是道德上的至高至善的圣人,社会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是君临四海、恩泽天下,而“内圣外王”则正好是这两种价值形态的统一,成为儒者孜孜以求的完美人格。这一思想与西方同一时期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构成了异曲同工之妙。用辩证法的眼光来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个人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把二者高度统一起来,矛盾双方才能在互动中得到良性发展,而这正是“内圣外王”思想的睿智之处。
回顾儒商发展的历史踪迹,他们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也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自己能达到这种“内圣外王”的人格境界的。当然,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儒商在几个世纪的奋斗中,有急于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要求。在他们的行为中,也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如“散才”观念,以及“买官”的行为,但从大体上来说,儒商还是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www.daowen.com)
儒商不同于一般商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虽然身在逐利之所,却心怀天下忧乐,儒家修齐治平,达则兼治天下的人生理想,作为一种理想的价值目标始终潜存于他们心中。当他们经商的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后,他们就会把这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提到日程上来,把经商谋利与“强国富民”的高尚追求结合起来,通过世俗的经商事业来达到超越性的理想目的,借财富与金钱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