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商诚实守信:现实经营的策略意义

儒商诚实守信:现实经营的策略意义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诚信为本的道德,对于传统儒商来说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产品假冒伪劣的现象危害极大,甚至形成了“诚信危机”。儒商是指具有儒家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商品经营活动中的商人,即所谓“以儒术饰贾事”。同仁堂继承儒家优秀思想,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诚信经营理念,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创制了许多令消费者放心的精品良药,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儒商诚实守信:现实经营的策略意义

坚持诚信为本的道德,对于传统儒商来说其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诚信能带来信誉,信誉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促进事业的发展。恪守信用,有时会失去暂时的某些利益,却可以带来更长远更大的利益。其次,讲究信用,维护了商品交易的正常秩序,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也就有利于商业经营的正常进行,促进了各自事业的发展。同时,讲信任,重真诚,也促进了儒商之间彼此合作的进行,增强了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有利于经营的成功和发展。

(一)企业诚信伦理缺失现状

当代中国人的诚信是一项重大的道德建设课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造假、贩假、售假、用假的行为比比皆是,屡禁不止。产品假冒伪劣的现象危害极大,甚至形成了“诚信危机”。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加强诚信的专项治理,必须加强诚信价值观建设。而要提高治理水平、培育和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就应从儒家诚信伦理思想中吸取宝贵的资源,既要创造性转换儒家建立在义务、血缘、亲情和友情基础上的诚信思想,着力于构建以经济交换为特征的经济诚信,使诚信成为大众化、普遍化的道德存在,又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儒家所阐发的道德诚信,以弥补法律诚信和契约信用的互利性、交换性的不足,同时致力于建立完善以契约为基础的法律诚信和社会信用体系,克服儒家诚信伦理单一义务本位的偏颇,树立起权利义务对等的诚信精神,把道德诚信和法律诚信有机结合起来。

1.企业诚信伦理现状

企业追求利益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狭隘地考虑局部利益、短期效用、微观成本而忽视整体利益、长期效用、宏观成本的倾向。经济发展增速不能证明商业环境的真正改善。目前,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诚信伦理问题,具体表现为:无视社会保障责任,如偷税漏税;唯利是图,提供不合格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损害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破坏和污染环境。

现代社会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应遵守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等最起码的伦理规范与社会准则。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对员工、供应商、顾客及当地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在企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社会责任将呈现出不同梯度的重点,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对其产生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企业必须服从市场规则和社会道德准则:既享有一定的权利,又承担一定的义务和道德责任;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切实处理好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与企业、商业伦理之间有着极为类似之处。众所周知,丰富的商业伦理思想是源于丰富的伦理文化传统思想,而其中又以儒家商业伦理为代表。儒商是指具有儒家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商品经营活动中的商人,即所谓“以儒术饰贾事”。《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仁的事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通过“以财行仁”的活动而得民心;不仁者则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把生财作为最终目的;儒商则是以财发身,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着坚定的爱国惠民抱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2.当前企业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前企业诚信伦理缺失现象的出现既有经济利益驱使、诚信意识淡薄等内部原因,也与体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1)经济利益驱使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滋长了人们追名逐利的贪婪心理。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服务质量、宣传力度和企业文化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使用卑劣手段降低成本,牟取暴利,完全不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生命健康权利。

(2)管理秩序混乱

食品、电器服装等行业中存在着很多家族企业或者小型企业,科学管理能力和企业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的管理意识和行为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面临巨额的市场短期回报,缺乏内部诚信约束和制衡机制的企业很容易做出诚信缺失行为。上级带动下级,管理层的诚信意识淡薄,必然造成执行层的诚信行为无效。企业自上而下的失信行为和管理混乱放任了违法侵权的行为。

(3)经济体制不健全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竞争规则和运行机制尚未健全,比如对于食品生产、经营、销售等各环节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政府职能部门权责不清,政企不分,行政干预不当,政策连续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经济运行。权力寻租和地方保护主义为部分企业非法生产经营提供了保护伞,破坏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则,助长了黑心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4)法律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均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许多企业都不能够受到明确的法律规范与约束,这就为诚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环境。现有相关的法律具体操作性不强,不能及时应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立法不完备、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对于弄虚作假、不正当竞争的民营企业,法律给予的惩罚有限,使得企业敢于以非法经营谋取巨大利益。

(二)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义利兼顾、以义取利的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积极的影响,在物质利益面前提倡“克己”“见利思义”“义而后取”;鄙弃“嗟来之食”,不取“不义之财”。百年老店同仁堂是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行业的著名企业。同仁堂继承儒家优秀思想,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诚信经营理念,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创制了许多令消费者放心的精品良药,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同仁堂的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继承儒家思想精髓,坚持诚信为本的行业道德思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涵。这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与诚信思想伴随着同仁堂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使得同仁堂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1.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策略

(1)整合传统文化的诚信理念

每个人作为生存于公民社会的独立个体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真诚待人,不欺瞒,不耍诈,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样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企业主体,部分企业利欲熏心,将诚信抛之脑后,引发了大规模的产品、服务诚信危机。因此,解决诚信问题,建设诚信企业文化必须吸收传统文化的诚信理念,倡导诚实守信的企业价值观,挽救扰乱市场秩序的信用危机。(www.daowen.com)

(2)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培训

企业不是单纯的生产组织,是由若干鲜活生命共同架构的集体。教育培训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步骤,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群体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对员工实施“内诚外信”的教育培训,能够实现营造企业整体诚信文化氛围的目的。定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学习企业诚信为本的精神理念,分析诚信立业的企业案例,参观企业生产和服务的规范活动,展示宣传企业的诚信标兵和榜样人物,才能将诚信理念融入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递到员工的思想观念之中,引导员工以诚信作为服务消费者的根本原则。

(3)建立诚信激励机制

企业是实施和维护食品安全的微观主体和直接执行者。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建立诚信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从外部来讲,政府和相关部门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为企业提供激励资助,如提供经济支持、拓宽发展途径、实施宽松政策、建立企业诚信档案等;另一方面,从内部来讲,企业对切实做到诚信服务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诚信人物标兵,激励员工切实坚持诚信原则。

(4)完善诚信危机应急处理体系

企业在应对公众质疑和品牌失信的状况时,需要具备化解困境和扭转局面的公关能力。当企业由于操作失误或外部原因遭遇诚信危机时,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受到来自社会和公众的巨大挑战。此时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社会和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措施,努力挽回企业形象,这就需要启动诚信危机应急处理体系。诚信危机应急处理体系应当包括对危机事件的全面分析、成本预算公共关系、事件反馈等各个环节的通力配合。诚信危机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强化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优化公众心目中的企业形象。

(5)重视企业家诚信理念的树立

企业家是以经营企业为职业,承担市场风险和进行经营创新的人。市场经济是靠企业来运作的,企业又是靠企业家来创立和主持的,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经济伦理学大辞典》释义企业家伦理:它是指那些涉及企业家地位的基本信念,这种基本信念肯定了企业家的社会角色理解和自我理解,在伦理要求与经济要求的矛盾地带确立了企业家的商业道德,并力图使其经受舆论批评的检验。

企业家伦理外化表现为在一定时代背景和社会关系下,在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与统一。企业家的伦理素质内含了企业家特有的道德品质以及经营理念。在当下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企业家也自然成了社会中的强势群体。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一,是引导社会走向进步的一群人物,一举一动也都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在新闻媒体的照相机、摄像机的聚焦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而一个企业也常常是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内成长的,企业的成长被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企业家道德素养在很多情况下是与企业道德水平紧密相关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企业家的道德水准会影响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影响着高级职员的行为,并由此影响到基层职员,为整个公司定下了道德基调。

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在经济、法律、社会、慈善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企业家的道德支撑:创造利润,给员工好待遇,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责任;遵守法律法规,追求阳光下利益的法律责任;不污染环境,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诚信经营的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地开展社会公益之类的慈善责任等。这些责任的履行都有赖于企业家的身体力行。

2.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路径

(1)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观

要加强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建设,使诚信文化深入人心。诚信应该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守则。要求人人要懂得信用,个个要讲信用,使讲诚信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精神理念。通过教育和宣传,使人们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诚信”原则渗透于经营管理全过程,加强广告信用、合同信用、质量信用、服务信用几个重点环节的信用建设。

(2)加强企业内部诚信管理

企业内部诚信管理的基本规范包括:资信管理制度、合同信用管理制度、产品(服务)信用管理制度、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劳工信用管理制度、环保信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内部诚信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明确企业内部信用建设要遵循的基本规范,督导企业建立内部诚信管理制度;通过表彰诚信管理先进单位,引导和激励其他企业加强内部诚信管理;通过在有关政策法规中确立信用准入标准,激发企业加强诚信管理的主动意识;通过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监管,加强企业内部诚信管理的领导力量;通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带动企业内部诚信管理水平的提高。

(3)发展资信评级行业

资信评级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资信评级、贷款项目评级、企业资信评级、企业债券及短期融资债券资信等级评级、保险及证券公司等级评级等。目前,我国资信评级市场不断发展,但要使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需要政府部门对该行业的规范和推动:一方面通过扩大对资信评级结果的使用范围,推动评级市场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鼓励企业组织机构积极采用独立的资信评级公司的报告,推动独立的资信评级公司的发展。

(4)加强媒体监督

媒体公开曝光是揭露欺诈行为的有效方法之一。媒体的监督作用包括:一是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于欺诈行为,提高公众对欺诈行为的警惕性;二是将公众的义愤激发起来,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监督氛围,形成强大的惩治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压力;三是给那些未整顿其辖区内的经济秩序的地方官员施加舆论压力,要求其切实保护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合法权益。政府以及行业监管部门应该支持媒体对企业实施监督,以利于及时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利益关系是道德的最深厚根源。在传统儒商诚信道德选择背后,实际上也埋伏着物质利益驱动。康海在《扶风耆宾樊翁墓志铭》中记商人樊现语云:“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不以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谁谓人道难信哉!”对“日益”的预期,使儒商选择了“不欺”和“诚信”,而“日益”的效果,又进一步强化了“诚信”意识。为了强调“诚信”的合理性和神圣性,又进而将之“天道”本体化,上升到根本性伦理的高度。这里,再一次显示出马克思反复强调的精神与物质的纠缠。

历史证明,在正式制度缺乏的条件下,非正式制度将发挥重要作用。经济法制的缺乏,使传统儒商不得不充分利用包括传统礼俗在内的非制度资源,这正是传统儒商倡导诚信的历史条件。正是这种历史条件给它带来了先天局限,即法制化薄弱。传统儒商普遍轻视契约规范,过于依赖“信义经商”,推崇“不言而信,其言可市”。他们的诚信行为,往往不是立足践约,而是追求名声,避免“取恶名”。这也表现了传统儒商诚信伦理精神的局限性,我们对此局限应有所警觉。现代诚信精神的确立,还是要靠培育契约意识,建立和完善法律制约尤其是信用机制,而这又必须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文化进程相伴而成。否则,我们就只能离诚信社会目标越来越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